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为了迎接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4月25日发布《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更加健全、行政执法持续加强、司法保护务实开展、监管服务全面优化、宣传引导注重实效、国际合作有力推进七方面梳理了2024年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新措施、新成效。
《报告》指出,聚焦互联网、民生、版权等重点领域,农资、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出口、寄递、商标专利申请代理等重点环节,持续开展整治行动,更好维护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商标、专利等领域行政违法案件4.4万件,涉案金额11.29亿元,移送司法机关1311件;检察机关批捕假冒伪劣商品犯罪15197人,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9.41万件。
《报告》还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经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政府愿同各方一道,继续加强合作,坚定维护国际知识产权多边体系,为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国际环境、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中国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会上,公安部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局局长李剑涛在会上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公安部作出“安芯”专项工作部署,大力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
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商业秘密保护。202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办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157起,集中侦破了一批涉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重特大案件,有力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秩序。其间,依法打击为境外提供商业秘密犯罪,有关地方侦破了境外机构窃取我新能源企业商业秘密等重大案件,坚决维护我国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是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坚持依法惩治犯罪与预防犯罪相结合,指导各地聚焦战略新兴、传统优势和未来前沿产业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警企联系服务机制,帮助高新技术企业防范高频风险,推动提升企业自我防护能力。有关地方结合先进制造业聚集等区位特点,创新“知识产权警务站”“云警务室”等形式,主动向企业提供预警提示、风控建议等服务,受到企业欢迎。
三是助力生态治理。密切跟踪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依法严厉打击裹胁伴生的新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犯罪的行为。2024年以来,公安部指导部分地方依法立案侦办了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商业秘密,以及利用变脸、拟声等手段兜售假劣商品等犯罪案件。
四是积极推动法治完善。会同相关科研院所梳理典型案例,研究完善高新技术领域侦查办案规则,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针对高新技术犯罪的发现侦查能力和法律运用水平,更好地回应新科技、新产业、新赛道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同时,发挥公安机关贴近实战的优势,及时发现多发性的问题,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厘清高新技术领域侵权犯罪定罪处罚标准,强化前沿领域法治支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