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最近人形机器人登上“热搜”榜单。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共有北京、上海、宁夏等地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试图验证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各种应对能力。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机器人“跌跌撞撞”的情况真实呈现出来。于是,网络上开始出现各种声音,有鼓励、有理解、有嘲讽、有失望,甚至有谩骂。
人形机器人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马拉松比赛让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大幅提升了人形机器人创业氛围、研究氛围,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但是,有不少制造商急切地想获得最佳流量、最佳人气,但更应该希冀获得最佳耐力、最佳步态和最佳创新,才是正道。
半马出黑马,黑马是“机马”。需要强调的是,科技的持续研发和创新,离不开包容的土壤,要坚持长期主义,可以有容错的机会,但不能容忍“偷奸耍滑”“心术不正”和“低端锁定”。可以肯定的是,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迈出的一小步,或许是科技与产业迈向未来的一大步。因此,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不能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而是痛定思痛后的“反思”。
机器人产业“多点开花”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机器人产业作为其中的关键通用目的技术,将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在互补性技术的推动下,功能更加丰富和强大,向着云化、智能化、协同化等方向演进。我国出台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产业呈现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应用场景加速拓展等特点,未来机器人技术将向深度智能驱动、高效以虚驭实、泛在敏捷操作等方向演进。
当前,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加速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实现了从“0”到“1”量产,机器人产业乘势而起“多点开花”。马拉松比赛既为机器人提供了展现能力的舞台,搭建了一个行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间的沟通了解,推动整个产业加速发展。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执行主任梁靓表示,让科技和产业插上翅膀,用应用来牵引,让整机跑上赛道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意义相当巨大。
马拉松是一个“极限测试”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本质上是一部将人类自身从危险、重复、高负荷劳动中解放的历史。作为当前最尖端和前沿的科技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够替代做一些对人类生命安全有威胁的任务,以及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完成繁琐和重复的各类工作,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马拉松比赛“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让老百姓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事实上,机器人火速发展是政策不断加码、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扩容的必然结果。但是,网络上机器人“鲤鱼打挺”“侧空翻转”的视频炫酷,让老百姓觉得机器人要替代人类工作。目前机器人水平不至于太害怕,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信心,我国科技的进度条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当然,需要整个产业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共同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比如软硬件的可靠性稳定性、AI算法的泛化能力等。
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马拉松是一个“极限测试”,人形机器人跑下半程马拉松不仅能验证机器人下盘的移动能力,包括机械的抗疲劳测试、续航能力等,最起码代表机器人的结构稳定和续航可期,为未来走入工业应用场景和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到工厂“打工”、巡检、安保等。
人形机器人需要“修炼内功”
人形机器人现在的“跌倒”,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奔跑”。我国人形机器人已经处于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地位,但是发展仍然处在实验室阶段或者小批次试验阶段。马拉松赛场对人形机器人来说更多是一个技术验证的考试,通过比赛对技术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做一次极限验证,最终结果证明在本体结构设计、具身小脑、具身大脑、能耗管理、散热系统等多个维度都经受住了半程马拉松的严苛考验,而这些才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基础。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一直是业界公认的最高难度之一,难点在于尽可能模仿人的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过程,需要“修炼内功”。而超过21公里的长度,不仅是对人类体能与意志的挑战,更是对机器人综合实力的极限考验,有些机器人选手跑得并不完美,但参加马拉松比赛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市场将突破万亿元规模,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浪潮中的中坚力量。
实际上,人类之所以会跑步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也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同样也要学习。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迭代,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商业服务等领域逐步规模化落地的情景,甚至在很多方面将会比人类做得更好,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各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形机器人从“仿人”向“类人”演进,将有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期待人形机器人在未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上大放异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