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镇江经开区:强群筑峰,推进重点产业高端跃升

©原创 作者: 汪黄任 发表时间:2025-04-22 13:34
分享到:

江苏镇江,一个充满活力、生机无限的城市。作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重要港口城市,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江水潮涌,诗与远方牵手。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江苏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镇江开发区”)应运而生。2010年4月,镇江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昂首迈进“国家队”。

33年砥砺奋进,15年国家级经开区实践,镇江经开区心无旁骛、久久为功,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以“智造高地、宜创新城”为发展愿景,落实“产业强区、区域链接、品质引流”发展策略,从当初“一块牌子、五条汉子、五十万元开发”白手起家,到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6.9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357.3亿元以上;从1992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到如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2024年,镇江经开区进出口总额全市占比38%,实到外资全市占比39%。镇江经开区已发展成为引领区域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地、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阵地。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一幕幕昼夜拼搏的场景,成就了镇江经开区一个个发展的梦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足迹,绘就了镇江经开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声声跨越追赶的号角,奏响了镇江经开区一曲曲激昂赞歌。

扬优势强实力

四大主导产业:挺起高质量发展“主心骨”

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镇江经开区将布局主题产业园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瞻远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项目、未来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产出,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镇江经开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重大项目引进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镇江经开区签约88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465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30亿元以上项目14个,10亿元以上项目数量位列镇江市第一。

去年12月,中交一公局港发中交集团智能装配制造华东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镇江经开区,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年产64万立方米工程装配式PC构件,年销售超20亿元;

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锂电池用高效单壁碳纳米管项目,一期总投资12亿元,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市场空白;

奥音科技(镇江)有限公司建设声学研发中心,总投资1亿美元,将推动骨传导、屏幕发声等新技术的产业化;

瑞莱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落地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诊断仪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开展体外诊断试剂制造,总投资10亿元……

一系列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不断延链强链补链,加快了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经过多年的发展,镇江经开区目前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低空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3年7月,镇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园成立,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目前,已集聚了以孚能科技为龙头带动,中节能、天奈科技、利信能源等为支撑的30多家新能源企业,形成配套齐备的动力电池与太阳能光伏两条产业链,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镇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园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园区、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及江苏省省级特色示范园区。

镇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丁岗镇党委书记王引介绍,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新能源核心产品制造基地、分布式光伏发电创新示范基地、新型高效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天奈科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4.11亿元,建成新材料产业园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基地,为镇江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产品荣膺第六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全球首家将碳纳米管大规模推广应用到锂电池产业的企业、全球最大的碳纳米管及复合材料供应商。



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入围全国首批18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认证企业。公司总经理黄国平介绍,“我们专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研究、制造和销售,同时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软硬件开发及销售业务。拥有国家级CNAS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0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多次获得‘中国光伏组件企业20强’‘中国好光伏民族品牌’等荣誉。”

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抢占高端化工新材料高地,是国家级新兴产业示范区、中国化工园区30强。在全国695余家化工园区中,连续七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第一方阵。

作为镇江最重要的化工产业聚集区,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以高端精细化学品和高性能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深耕高端电子化学品、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集聚了巴斯夫、奇美、索尔维等一批国内外顶尖企业。

聚链成群,不断扩大产业链集聚效应。镇江经开区制订《新材料产业园“十四五”及中长期(2021—2035年)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电子化学品为先导的高端精细化工”和“以功能高分子材料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等两大主导产业链。园区现有化工企业中,链上企业占比达94%。其中,电子化学品链上企业已达32家,包括德国巴斯夫、韩国爱思开、比利时索尔维等一批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企业,以及江化微、润晶高纯、天奈科技、彤程新材等国内电子化学品主板上市公司。随着江化微、贝斯特、天奈科技、普耀、新纳材料等一批特色企业快速发展,园区半导体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园区未来重要增长极。

新引在建项目也紧紧围绕两大主导产业链,江苏常青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高分子新材料特种单体和专用助剂领域优质企业,2023年4月,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全国首批主板注册制上市企业之一。公司特种聚合材料项目建设负责人韦明介绍,项目总投资12.15亿元,预计今年6月份竣工投产后,将大大延伸化工新材料加工产业链。

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园是江苏省首个国家级航空产业示范基地,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量产,去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4.28%。

“我们是C919客机九大机体结构件供应商之一,随着二期厂房逐步启动,争取年中达到月产6架份。”最近,在二期项目复合材料车间,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郭渊说。


航空航天产业园目前集聚像航天海鹰、菲舍尔、航发优材、美龙航空、逸帆航空、威翔航空和润扬航空等26家涉航配套企业,提供了C919客机10%的零部件、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和90%的客货舱内饰件,推动了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的崛起。

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党委委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佳锋回忆,“2009年初,为呼应C919国家大飞机战略和低空领域有望逐步开放等重大历史机遇,我们经开区启动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设。”

不久,提前布局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就迎来了发展机遇:2013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依托镇江通用航空基地,加快建设航空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选择镇江开展通用航空政策试点;在镇江重点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产业。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15年来,航空航天产业园以“大路通用机场、江苏航院、航空航天产业园”为核心,与中国航发、航空工业、航天科工、中国商飞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北航、南航、西工大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波音、空客、庞巴迪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与配套,建立了集航空科研、航空制造业、航空教育和航空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级航空制造产业基地、航空“产学研用”转化基地和航空高级复合型人才培育基地,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江苏省航空特色产业集群等。

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以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瞄准高端制药及医疗器械,打造再生医学产业集群,深耕高端化学制药、基因药物、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

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配合镇江经开区“退二进三”工作的实施,2015年开工建设吉贝尔药业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2018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12亿元。2024年,形成年产值4.36亿元、销售4.36亿元、利税1.05亿元。

2020年12月,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镇江经开区投资10.2亿元,新上生泰尔动物疫苗和宠物保健食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苏丹、叙利亚、巴西等国家。

2021年6月,全球五大医用包装材料生产供应商——德国格雷斯海姆集团,总投资2亿美元,在镇江经开区建设双峰格雷斯海姆疫苗玻璃生产基地。目前已投资2.1亿元,年新增销售1.5亿元,纳税1500万元以上。

近年来,金斯瑞、英科医疗、艾康等医药企业先后落户镇江经开区,逐步成长为极具潜力的经济新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规上企业数32家,产值达68.7亿元。

建载体聚人才

三大创新提质行动:澎湃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培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解锁镇江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频共振。”镇江经开区科信局副局长丁玲说。

在创新主体上,镇江经开区育强“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引进高层次人才。镇江经开区持续推进“人才镇兴”行动,创新开展“双引双服务”,深入探索产才教融合发展。建立三级网格人才工作服务专班,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人才大走访”,覆盖企业600余家。近三年来,镇江经开区引进了45名全职博士人才,全区各类人才累计入选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241人次。

2021年,喻志刚博士从3M公司入职镇江贝斯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凭借在高分子材料学领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喻志刚主导开展“自动驾驶及新能源应用的高性能自清洁涂层”项目,仅用两三年时间便实现了产业化。2024年,他又将3M公司团队成员杨帆博士引进到镇江贝斯特,在镇江经开区这片创业热土研发新产品新项目。

到今年3月,惠佳宁博士已在镇江工作了4年。他是外地人,从英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入职天奈科技,来到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就带领团队研究开发出新一代单(双)多壁碳纳米管,新产品助力新能源锂电导电性能提升约30%。作为省级领军人才,惠佳宁享受镇江市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在镇江经开区安家落户,全家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镇江人”。

第二支力量是产业基础人才。镇江经开区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产业基础人才。先后建立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主的航空产业引才基地,以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引才基地,以常州大学为主的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引才基地,以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为主的先进制造产业引才基地。

通过“走出去”加强校企地三方的互动交流,多层次、高密度组织企业进校揽才。近三年来,镇江经开区累计组织2000家次企业赴西安、安徽等地高校开展特色产业引才活动250场次,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两万余人。利用寒暑假期“请进来”,开展高校“访企拓岗”专项活动,邀请云南、江西、东北等区域的100余所高校师生代表相继来镇江经开区访企拓岗,提升了镇江经开区人才引进影响力。

西安航空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波深有感触,“伴随着镇江经开区航空产业发展,学院第一批航空产业人才进入区内菲舍尔、航天海鹰等企业以来,一批又一批西航人来到镇江经开区接力拼搏。西安航空学院与镇江经开区夯实校企合作平台,双方发力唱响航空‘双城记’,为镇江经开区航空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汇聚智慧力量。”

唱好航空产业“双城记”,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近15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陕西高校累计为镇江经开区输送涉航类产业人才3500余人。

围绕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全面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在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担任装配架下补铆、副翼装配班组长的廖攀,毕业于镇江技师学院。从事飞机装配9年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其中改造创新的“去余量划线样板”获得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5小成果”三等奖,取得了中国航天科工飞机装配高级工证书。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的吴晨豪,也是毕业于镇江技师学院。他先后获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技能工匠、江苏省焊接技能状元和江苏工匠等多项荣誉,取得焊接高级技师证书,在材料、工艺、机械加工、无损检测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已成长为一名技术顶尖、知识面广的全能型人才。

第三支力量是创新型企业。镇江经开区积极实施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措施,通过研发经费补贴、高企贷款贴息、国内展位补贴、科技副总奖励等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优化产业链企业资源配置,形成创新合力。2023年,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牵头,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参与,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镇江经开区推动组建全市首家创新联合体——航空复合材料及部件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以飞机内饰制造、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原材料开发为研发重点。

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镇江经开区纵深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连接“三大行动”,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涵盖技术咨询、培训等综合服务,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镇江经开区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创新载体上建强“三类平台”,首先,建强企业研发平台。“2024年8月,我们与江苏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姜旭淦合作建立研发平台,生产的流式检测试剂盒,主要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疾病监控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免疫功能评估等方面。”江苏沃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介绍。

一滴血可以检测什么?江苏沃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式细胞术,由一滴血可以检测血小板的活化功能以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检测各类白细胞比例和活跃性以甄别炎症类型,检测人体细胞比例、活跃性等以判断免疫系统工作情况。

“我们有员工40余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30%为研究生学历。打造这么年轻的高学历团队,是园区帮助我们和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建立紧密联系,招聘生物、医学等专业毕业生。”江苏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小静对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的好处深有同感。和创生物是国内最早从事病原体检测的企业之一,目前可以检测100余种病原体。


其次,搭建公共孵化成长平台。2008年2月,镇江市政府、镇江经开区管委会联合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两所驻镇高校,创建镇江市江大江科大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镇江大学科技园获批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依托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品牌效应,通过近15年的孵化培育,园区内建成各类创业创新载体65.5万平方米。2024年,在孵企业近300家,研发费用支出超2亿元。已形成以汽车零部件、船舶海工装备为主导的车船装备产业集群和以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吸纳规上工业企业88家,其中集群内企业31家,2024年实现产值109.3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1.9%。

再次,建立科技合作平台。镇江经开区引进了南京大学(镇江)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江苏大学流体装备技术研究院等4家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等研发平台43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81个,约占全市1/5。

科技创新离不开好的创新生态。镇江经开区在创新要素上打造“三个高地”:政策金融扶持高地、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创新服务高地,吸引人才纷至沓来、项目接踵而来。

聚焦重点产业,着力破解企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渠道不畅、引育人才精准度不够等问题。镇江经开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专业人力资源机构“人才大数据”库,搭建镇江经开区“人才云”平台,开发和配置各类人才资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镇江经开区生动样本。去年以来,平台注册单位已超500家,发布人才需求岗位3000余个,企业累计招聘到位紧缺人才1800余人,减少企业紧缺人才引才成本500余万元,企业平台使用满意度达92%以上。

最近,镇江经开区多家企业受邀参加“迎击AI:浪涌而至”——人力资源创新峰会,“人才云”平台也正式上线AI智能面试功能。“此次人力资源创新峰会,详细介绍了AI智能在企业人才面试中的运用,对今后我们人才选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AI技术’让我们企业人才工作更‘city’。”万事达建筑钢品(镇江)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陶磊说。

“人才云”平台不仅集成了“AI面试”,同时还增加了“直播招聘”“校园引才”“创业大赛”等黑科技产品,成为企业解锁招聘新模式。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镇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朝阳说,“我们镇江经开区将以‘系统谋划、实地勘察、精细施工、节点推进、闭环验收’的工程思维,实施推进产业攀登、改革赋能、宜居宜业、平安善治、党建扎根‘五大工程’,着力让‘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高效、群众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基层活力迸发’的更加美好镇江经开区成为现实。”

(王玉龙  张雪凤  供稿图片由镇江经开区新闻中心提供)

作者:汪黄任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