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62个千亿,21个准千亿!“千亿县”凭什么比部分省会城市还强?

作者: 左宗鑫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4-21 14:3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它们是县域经济的“尖子生”,“总成绩”甚至超过部分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它们就是“千亿县”。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3个千亿县,总数达到62个。这些千亿县以全国1.3%的陆地总面积,贡献了全国7.8%的GDP,GDP总量达10.5万亿元,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县阵容持续扩容,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它们的崛起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增强了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全国经济格局重要增长极

过去三年时间里,千亿县分别增长10个、5个、3个,千亿县阵容持续扩容。截至目前,62个千亿县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15个省份。

“千亿县”可谓2844个全国县级行政区中特别的存在。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时间里,千亿县分别增长10个、5个、3个,千亿县阵容持续扩容。截至目前,62个千亿县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15个省份,其中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分别达22个、11个、6个、6个,堪称千亿县“收割机”。

而从千亿县阵容来看,山东滕州市、安徽长丰县、江苏新沂市,在寂寂无名的后备军团中杀出重围,摇身一变成为风光无两的千亿县。

长丰县2024年实现GDP1038.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丰县成为肥西县之后,安徽第二个GDP千亿县。除长丰县之外,滕州市202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9.3亿元,增长6%。新沂市2024年实现GDP1026.64亿元,同比增长8.3%。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千亿县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经济增长新引擎、产业创新示范地、城乡融合先行区等角色定位。

首先,千亿县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成为重要的增长极。它们以较高的经济增速为全国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如一些千亿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产值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其次,千亿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最后,千亿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千亿县发展需警惕“马太效应”

其他地区可以通过学习江浙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县域经济不仅是经济大循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堪称“尖子生”扎堆的“强化班”,苏浙皖三省在62个千亿县中占35席。值得注意的是,与安徽此前数年都由肥西县“独当一面”不同,因安徽长丰县入围,安徽千亿县变为2个;江苏、浙江分别为22个、11个,包揽全国千亿县的五成,也是千亿县密度最高的区域,在各省份中居前两位。

“江浙地区千亿县密度最高,这反映了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发展规律。这种集中度可能会导致区域发展资源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中国企业资本联盟理事长柏文喜认为,但是,其他地区可以通过学习江浙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王鹏建议,其他地区可以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度。此外,加强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入驻。

“对比来看,中西部省份若想突破江浙闽鲁的先发优势,需要注重自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提高市场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柏文喜表示。

县域经济成各地重要发力点

年初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抢占新赛道的重要发力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实际上,年初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抢占新赛道的重要发力点。

黑龙江提出,聚焦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年,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湖北提出,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因地制宜培育根植性主导产业;陕西提出,推进县域园区提档升级,培育新增2个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园区;广东提出,推动出台县域经济振兴条例,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推动产业成链成群发展……显然,县域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舞台。

那么,地方政府在培育千亿县过程中,应如何精准制定政策并引入龙头企业打造“根植性主导产业”?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准制定政策:

一是基于县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深入调研并确定适合的主导产业方向,确保所选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如长丰县凭借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布局相关产业。

二是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和项目落地。如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给予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等,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人才支撑,增强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

四是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办事体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同时,郑磊认为,在引入龙头企业打造“根植性主导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筛选出在产业链中具有关键作用、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作为招商目标;组建专业的招商团队,主动与目标企业对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千亿县要避免陷入“规模幻觉”

一方面,千亿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避免盲目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全国县域版图上,昆山与江阴代表着县域经济发展“天花板”的高度。2024年,昆山、江阴GDP分别为5380.2亿元、5126.1亿元,跨过5000亿元大关,超过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7个省会(首府)城市,接近太原与南宁。与此同时,2024年,GDP超3000亿元的县域达到了5个,即“苏南四小龙”(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以及闽南的晋江。

从昆山和江阴的经济发展路径来看,昆山因外向型经济而崛起,江阴则依靠本土民企而壮大,前者贡献了江苏省14.5%的进出口总额,后者中国民企500强企业(12家)独占江苏省的13.48%。这或许也是其他地方县域经济可以借鉴的两个样本。

在王鹏看来,“昆山外向型经济模式”能够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但受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江阴本土民企壮大模式”因本土民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本土民企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就业和税收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土民企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

王鹏认为,一方面,千亿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避免盲目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腹地,从传统制造到数字赋能,千亿县通过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与创新驱动,不仅激活了县域经济的“一池春水”,更成为城乡融合的纽带,展现出“小县域撬动大循环”的独特优势。当这些县域之星以更开放的姿态嵌入全球创新链、以更包容的生态涵养中小微企业、以更智慧的治理重塑城乡关系,它们终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上最稳固的压舱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左宗鑫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