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十四五”以来,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煤协”)4月9日发布的《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全国煤炭生产——东中西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建成了一批智能化煤矿,智能化产能已占煤炭总产能50%以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张宏预测,煤炭消费总量在经历了“十一五”“十二五”的旺盛增长之后,从“十三五”开始放缓,并将在“十五五”时期间达到峰值平台期。结合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预计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有望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的平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达到峰值以后形成“拐点”进而下降,而是在这个平台期之内,比如说5-10年,还会有小幅波动。
“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着力打造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从电煤市场化改革到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一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行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供给保障方面,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整装煤田和矿产地。截至2023年末,全国煤炭储量增加到2185.7亿吨。“十四五”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1万亿元,一大批现代化煤矿、智能化煤矿建成投产,煤炭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煤炭产量首次跃升至47.8亿吨,比2020年增加8.8亿吨。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方面,“十四五”以来,通过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4600余处减少到目前的4300处以内,平均单井(矿)规模由110万吨/年左右提高到140万吨/年以上,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3处、产能达到13.6亿吨/年。
在新兴产业方面,煤化工技术持续取得突破,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加快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发展到931万吨/年、74.55亿立方米/年、1972万吨/年、1143万吨/年,硅烷、碳化硅、石墨烯、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强丝等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智慧园区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47.8亿吨,同比增长1.2%。据海关总署数据,全国累计进口煤炭5.4亿吨,同比增长14.4%;全国累计出口煤炭666万吨,同比增长49.1%。
报告预测,2025年,随着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实施,煤炭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全年煤炭市场供需将呈现相对平衡并向宽松转变的运行态势。其中,电煤消费将保持增长,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煤炭消费稳中略降,化工行业煤炭消费仍将适度增长。
报告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12项重点任务: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健全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水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示范工程建设。
“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如何在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平台期后适应不增长或波动增长的变化,还需未雨绸缪,在‘十五五’时期深入研究。”张宏建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