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暖阳初照,万物复苏,希望与挑战交织。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李本高,在党员使命的强烈驱使下,毅然踏上驻村之路。当接到驻村“第一书记”任命文件的那一刻,他万千思绪如潮水般翻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城市的繁华热闹,家人的温情陪伴,让我眷恋不舍。因家庭困境,家人含泪恳求他向领导申请留下,更让李本高内心抗拒挣扎。但当目光触及那份文件,组织多年的培养、省级先进工作者和劳模等荣誉便浮现眼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铿锵誓言在耳边回响,毛泽东“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心底激荡。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然吹响,恍惚间,李本高仿佛看到当年上山下乡的热血青年,他们的赤忱与奉献深深感染着我。最终,他放下个人纠结,义无反顾踏上驻村之路,我深知,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报效组织、回馈乡村的机会。
红色老区:困境之中盼曙光
澜沧江畔的平村彝族傣族乡,是一片浸透着革命热血的红色老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老区人民守着祖辈传承的土地,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被增收致富的难题所困,发展之路举步维艰。彝族同胞眼中的迷茫与无奈,让李本高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经过走访调研,他意识到产业发展才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李本高,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像一束光,照亮这片热土的振兴之路。
姬松茸启幕:希望火种初点燃
一次偶然的外出考察,李本高了解到了姬松茸。这种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的菌菇,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他预感它或许就是开启老区同胞富裕之门的“金钥匙”。回到村子迫不及待地向村民介绍姬松茸种植项目,然而迎接李本高的是质疑与反对。面对村民的担忧,他没有丝毫退缩。带领工作队员挨家挨户上门劝说,耐心讲解种植技术、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还邀请菌业老板入户现场答疑解惑。
产业筑梦:蓬勃发展陷泥淖
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多次向乡党委、政府领导汇报项目情况。在领导的协调下,永平村成功获得民族团结示范项目58万元资金的支持,并引进“云南华闽菌业”携资121万元入驻平村乡永平村。2024年春,首期30个姬松茸大棚的示范种植正式开启。然而,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农户的技术培训、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接踵而至,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压得李本高几近窒息。但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入户走访动员,陪着技术员进大棚手把手示范培训。终于,在不懈努力下,第一批姬松茸迎来丰收。看着那一朵朵肥美的姬松茸,村民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成功的曙光,让村民纷纷加入种植队伍。为解除村民后顾之忧,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与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采购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产品回收。2024年,农户鲜菇获42.5万元的现金收益,同时还解决了村里半劳力、残疾等16人在家门口进厂务工的问题。一季的鲜菇加工,他们获11.56万元的务工收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姬松茸虽然丰产了,但企业却因市场价格波动,遭遇了产品滞销的困境,21吨的姬松茸干品积压在仓库,无法变现。如今,2025年新一季的菌菇种植即将开始,可资金却被困在仓库中,无法回笼,姬松茸产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每一朵姬松茸都凝聚着农民辛勤的汗水与殷切的期盼,从悉心播种到精心照料,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丰收的憧憬。如今,姬松茸积压,犹如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村集体合作社和企业的心头。新一季菌菇种植的钟声即将敲响,可资金却无法流动,姬松茸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诚挚呼吁:携手破局向未来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李本高用行动诠释着驻村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他明白,每一分努力,都不仅是为改变土地的贫困,更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回报。红色革命老区,不仅长出了姬松茸,更长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在此,李本高向社会各界商家发出诚挚呼吁:恳请伸出援手,助力驻村帮扶。您的每一次采购,都能为脱贫村姬松茸产业注入新的生机,让永平村合作社和企业能够回笼资金,重新踏上行稳致远的发展轨道。无论是用于食品加工、餐饮供应,还是作为特色产品销售,抑或者您的爱心伴手礼定制,每一份订单都将带领驻村队员亲自把关仔细检查,成为照亮永平村产业前行的一束光,帮助永平村驻村工作队助力合作社走出困境,在姬松茸产业的道路上继续耕耘。
未来,在这片希望的红色土地上,驻村工作队将与老区人民携手共进,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加壮丽的奋斗篇章。(金小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