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2025春季沙龙暨“全球热点观察”中国版活动近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现场获悉,时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本届“全球热点观察”重点关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政策引导,分析全球气候治理与多边合作格局,分享国内外产业转型实践与中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经验,展望“十五五”绿色转型前景。
与会专家认为,低碳转型已经更深地融入投资和贸易系统;典型发展中国家降碳减污的健康协同效应显著,新能源作为带动旧产业转型和新技术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逐渐成为本地化能源的主要来源;低碳绿色供应链的构建面临重大国际机遇。
“全球绿色转型比起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振雄心,保持定力,克服困难,坚韧向前。”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表示。
在方莉看来,绿色转型的韧性源于对困境的正视,对全球和区域、长短期利益的权衡。加速转型的核心要素是建立配套的新制度,包括加速转型投资,制定贸易规则;制定细化的融资目标和公平公正的使用方案;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赋能;呼吁国家以更强的领导力深化多方合作等。
开年以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信号,彰显出中国锚定绿色目标的战略定力;而地方和行业的转型经验,也印证了新质生产力正是实现这一绿色目标的关键动能。
针对山东省传统工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成功经验,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所长许崇庆将其总结为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效能,创新政策牵引机制;以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构建优质生产力;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山东省2024年GDP同比新增5.7%,经济增速已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十四五”前四年,累计下降率超同期计划任务目标;新增绿电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绿电增量与全省用电增量的比值达到120%。山东用十年深耕实现了增长模式的质变。
谈及石化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认为在于“构建上下游协同一体的产业生态”,可从优化流程、替代使用新能源、发展生物基原料、探索绿色生产工艺、以循环经济处理尾端产品等方面实现上下游供应链的协同降碳。
中国可再生能源缘何实现快速发展?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丹表示,坚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扎实的政策机制建设、全产业链在绿色投融资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携手努力、蓬勃的国际合作均为行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谈及对“十五五”产业布局的展望,许崇庆表示,山东在能源方面需要节能降碳,同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在产业方面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聚焦循环经济、数字赋能,推动产品高端化生产。庞广廉为石化产业划出五大转型要点:重视农业与生命科学,关注清洁技术,以可持续为目标优化流程,研发高端材料与产品,发展数智化解决方案。庞广廉指出,中国具备为全球探索解决方案的能力,重任在肩。李丹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出了“内外协同”的发展思路:即在国内“用市场来引导消费,从客户端选择可再生能源”;对世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希望和全球共同探讨一种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
全球气候治理之路并不平坦,在国际变局中坚持低碳发展承诺,中国的选择令各方瞩目。
展望“十五五”经济蓝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预测:整体发展趋势是增速换挡与动能转换并行,经济增速需保持在年均5%左右;以绿色低碳、数字智能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增长引擎;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智能终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经济转型方向将沿三大主线协同推进,包括全面绿色化、深度数字化和内需外需协同;下一个五年,我国仍将面临区域发展差距、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等挑战,需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增长点。总体看,“十五五”将延续“十四五”以来的高质量发展逻辑,通过绿色与数字双轮驱动,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2035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奠定基础。
“中国的能源转型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全球加速转型,提升人民福祉。可以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共享平台、创新融资模式、重构游戏规则等方式,在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愿景下,锚定绿色转型目标,突破发展瓶颈。”戴彦德建议。
以前瞻视角剖析全球绿色发展核心议题,世界资源研究所每年年初举办“全球热点观察”,已有21年历史。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巴西驻华大使高望,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主席特别顾问张政伟,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气候与能源参赞孙国森,挪威驻华大使馆环境和气候参赞爱琳等国内外60余位政策、产业、学术等领域嘉宾出席了上述活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