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经历深刻转型、我国经济步入换挡期、数智化技术快速发展之际,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4月10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全方位呈现生态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成果、新材料、新模式,为社会各界搭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建设生态环境大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介绍,20年来,我国环保技术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标准供给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超过1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我国环境技术进步奖累计获奖项目超过200余项,近20年发布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近2500项。
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光科技”),以科技创新与数智化转型为动力引擎,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用感知分析技术与数字化管理平台,持续守护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推出的智慧环境、智慧工业、智慧实验室等创新组合产品与解决方案,受到市场“热捧”。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王仲伟认为,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战略需求正在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企业发展需要政策引领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聚光科技展现了扎实的综合实力,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光科技董事长顾海涛表示,聚光科技将紧跟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聚焦主业,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硬实力,并在双碳、半导体、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发力。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光科技作为环境监测领域领军企业,积极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提出“算”(摸底核算)-“估”(达峰估算)-“管”(路径管控)-“评”(效果评估)一体化碳排放管理体系,以地空天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一网”)、数字双碳管控平台(“一平台”)和碳排放核算及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一清单”),实现碳排放核算数据化、达峰预测智慧化、监测评估自动化、双碳管理业务化。
不断开拓技术“蓝海”
当前,全球气候已经从未来的挑战演变成现实的危险。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介绍,2024年,全球经历了北半球历史性高温、南太平洋超强气悬、北极冰川加速消融等极端气候事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20PPM,逼近气候临界点,需要观察二氧化碳浓度是不是持续稳定。如果浓度持续稳定将给人类带来难以改变的变化,所以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党的二十大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度融入现代化建设体系,目前已经完成“1+1+N”政策体系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历史性、系统性的变革,生态环保产业正是这场变革的主力军和压舱石。”蒋兆理强调。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然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新污染治理、光伏组件的回收、智慧环境监测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绿色低碳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拓展升级仍面临三个重要的瓶颈: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第二,市场化机制尚待完善。第三,国际竞争压力加剧。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表示,在严峻的形势下,往往会锤炼出真正的优秀企业。制造业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活下去,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制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确定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危机转变为机遇,从而制定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财政部联合科技部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用于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以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聚光科技作为高端科学仪器领军企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专注于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制与产业化,积极追求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数字化、智能化,稳步推动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向数智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力赋能,不断开拓技术“蓝海”。
杭州市市长姚高员认为,聚光科技要在技术创新上坚守长期主义,对标国际一流,紧盯行业前沿,以“十年磨一剑”毅力系统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落地应用。聚光科技创始人姚纳新表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建立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2011年4月15日,聚光科技成功上市(300203.SZ),自此,作为立志打造高端仪器民族品牌的聚光科技积极响应国家这一科技兴国的国策,正式开始重大科学仪器市场战略化布局,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必须拥有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
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经济强国提供支撑,必须自立自强。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认为,在此背景下,高端科学仪器行业的使命在国际环境下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必须拥有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高端科学仪器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需要应用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贺德方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高端科学仪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是聚光科技与生俱来的DNA,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通过整合资源、打通链条、畅通循环,成功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安全稳定、自主可控,重大科仪专项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高精尖仪器项目获批立项,一些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落地,并得到了推广应用,科研“硬实力”不断攀升。工信部装备一司副司长汪宏认为,聚光科技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深度融合,为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聚光科技保持定力,向“新”而生。聚光科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专注高价值、创新性与差异化的高端科学仪器产品,攻克关键技术,逐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标准化。聚光科技总经理韩双来对高端科学仪器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聚光科技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挑战技术边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并逐步迈向人工智能化。目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人工智能和科学仪器是不同领域,但是可以相辅相成,共享技术资源,要在前沿技术平台上要持续投入,要不断面向细分市场聚焦突破。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将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聚光科技人工智能使科学仪器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个个客户提供了真正可替代、可超越、可信赖的国产解决方案,用一个个应用场景诠释了“国产仪器=可替代、更可靠、更安全”的含义。比如,“超感官”机器狗是聚光科技引领环境监测迈入AI智能时代的一个缩影。一是“超感官”机器狗环境监测的全能尖兵。二是“超感官”机器狗“狗鼻子”“嗅”出空气质量。三是“超感官”机器狗“科技翅膀”“巡”航江河湖泊。四是“超感官”机器狗“透视眼”“看”透泄漏踪影。五是“超感官”机器狗“机械臂”“擒”住污染源头。
助力高端科学仪器“中国梦”
在当前形势下,高端科学仪器国产替代比例将持续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兴起,高端科学仪器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中,质谱仪作为极高技术壁垒产品,长期以来仍高度依赖进口,质谱设备国产替代正站上重构风口。2024年,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设备升级、循环回收、标准提升等关键任务。在政策东风和技术突破双重加持下,国产高端质谱正逐步成为“首选”。
国产替代,不是口号,而是已经发生的现实。作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重要成果,聚光科技自2013年发布首台单四极杆ICP-MS以来,持续推动技术升级,成功掌握了多个质谱分析技术平台,实现了高端质谱“国产替代”规模化与产业化。但是,自2025年4月起,中美双方互征34%对等关税,进口质谱仪设备采购成本大幅提升,影响最为明显,标志着全球制造链与技术链加速进入重构阶段。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税率高达34%;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同等加征34%关税。
国产替代空间,非常巨大。中美双边关税政策持续加码,科学仪器领域进口成本大幅上涨,供应链延迟与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在美国加税背景下,高端科学仪器进口受限,采购成本和周期大幅上升,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国产优先”的政策导向,高端科学仪器国产替代迎来战略黄金期。但需要强调的是,中美互加关税不仅是挑战,更是国产科学仪器产业的战略性机会,对于技术壁垒高、进口依赖强的高端科学仪器行业而言,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重塑。
国产高端仪器的替代之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聚光科技凭借自主可控、规模化交付、全周期服务能力等优势,不断向技术边界发起挑战,让行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助力高端科学仪器“中国梦”,正在成为国产替代的首选力量。选择聚光,就是选择确定性。选择聚光,就是选择创新力、交付力与服务力的全面保障。未来,聚光科技将继续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以用户价值为导向,深化本土化协同,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标准体系共建,助力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