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环保产业是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性支柱,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我国生态环保产业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4月10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使命。他说:气候变化是挑战,更是机遇;环保产业是责任,更是未来。要凝聚“政产学研用”合力,将生态环保产业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表示,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目标,生态环保产业任重道远。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服务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国现代化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目标,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努力,需要生态环保产业的支撑保障。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高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交出了多维度的“亮眼”答卷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评估报告指出,若全球温升突破1.5摄氏度,生态系统崩溃和不可逆损失的风险将急剧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已从潜在的威胁转变为现实的冲击。刘振民表示,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热浪、洪涝、干旱和野火肆虐全球各地,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威胁着不少国家沿海地区的安全。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治理仍面临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和实际行动与科学要求仍存在差距,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与技术缺口依然巨大。但全球碳中和进程不可逆转,各国应紧抓碳中和发展机遇,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向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我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践行者,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构建了“1+N”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顶层设计转型,强化精准控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首破千万辆大关,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越化石能源,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从能源革命到生态修复,从产业转型到全球合作,绿色发展交出了多维度的“亮眼”答卷,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全产业链支撑。在国际层面,我国坚定履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通过“南南合作”为百余个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深度对接。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刘振民建议,在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生态环保产业体系中,努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要推动环保产业聚焦关键领域的攻关:加快突破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企业要敢于“揭榜挂帅”,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规模化应用,打造全球绿色技术策源地。
二是以市场机制激发产业活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推广ESG投资理念,让环境效益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经济价值。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绿色基础设施的支持,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是以全球合作拓展产业空间。要鼓励我国环保企业应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绿色投资,输出中国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与各国共建低碳产业链,让绿色成为全球复苏的底色。
四是以绿色“低碳”文化凝聚全民共识。要支持培育和弘扬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软文化”与“硬技术”结合,加强理念传播、制度创新、行为引导和科技支撑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最终形成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加强全民低碳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将绿色出行、节能降耗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低碳自觉”。
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已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生力军,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曲久辉分析,过去的20年是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20年。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铸就经济绿色发展新引擎。截至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
二是产业能力显著提升,筑牢污染防治坚固防线。20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核心支撑力量。
三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前行。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逐步从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全链条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深度延伸,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四是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加速,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而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五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贡献全球环境治理中国方案。20年来,我国众多拥有专精特新技术和产品的生态环保企业走出国门,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大洲。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李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4年,全国PM2.5浓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已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了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二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了45%以上,“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绿水青山廿载扬,双碳五年启新章”。李高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环保产业为支撑,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万华生态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司空新家装市场部负责人姜南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新经济环境下,靠掠夺资源的时代已经结束,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新的风口。万华生态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新型工业化重构,像造汽车一样制造整体家装,推动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时尚化发展,构建服务型智造,让绿色覆盖“家”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看不见的也环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