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田间课堂播撒“五育”种子 劳动实践赋能乡村教育创新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4-08 10:12
分享到:

4月7日,在河南省南召县马市坪西大庄小学的“百草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在进行一场生动的春耕实践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土、播种、栽苗,亲手种下花生、玉米、辣椒和茄子等作物,将课堂搬进田间,以劳动教育为纽带,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乡村教育新路径。南召县新华书店、南召县成向眼视光中心等单位派出工作人员参与劳动实践活动。

田间课堂:汗水浇灌“成长种子”

春日的阳光洒满“百草园”,学生们拿起农具,化身“小农人”。低年级学生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将玉米种子埋进土里;高年级学生则两两协作,挖坑、扶苗、培土,栽下一株株辣椒和茄子幼苗。“原来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和课本里讲的一样!我们班级种的有芍药、丹参、生菜、玉米等,我期待着早点看到它们发芽,快速生长,等到秋天我要尝尝我种下的玉米......”二年级学生陈韵皓搓着手上的泥土兴奋地说。劳动间隙,科学老师现场开设“微课堂”,讲解作物生长周期和生态知识,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认知。

三年级班主任杨洋介绍,这片占地2亩的实践基地综向被划分为“药材区”“蔬菜区”“粮食区”和“实验区”,横向划分到各个班级,学校根据不同学段设计农耕课程,让学生从春种到秋收全过程参与,体验“生命教育”的全过程。

五育融合:一垄田地承载多元教育

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该校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成“五育融合”的实践平台。以劳树德:通过分组承包“责任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责任感,感悟“劳动无小事”的价值观;以劳增智:结合数学课测量地块面积,语文课书写《种植日记》,科学课探究光合作用,实现跨学科学习;以劳强体:提水浇灌、挥锄翻土等农事活动锻炼学生体能,田间趣味赛融入体育竞技元素;以劳育美:观察植物形态变化,用彩笔绘制“田园画卷”,采集野花制作标本,感受自然之美;以劳创新:高年级学生尝试对比传统耕作与无土栽培实验,在劳动中培养科学思维。

乡土为媒:探索乡村教育新范式

作为一所山区小学,该校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赋能教育:邀请村里老农担任“农耕辅导员”,传授二十四节气农谚;开发《田园数学》《蔬菜栽培》等校本课程,让劳动成果反哺学科教学;计划开展“爱心菜园”义卖活动,引导学生用劳动所得助力公益。“劳动不是目的,而是育人的载体。”校长陈东指着刚刚播种的土地说道,“下一步我们将建设‘农耕文化体验馆’,在原有的‘暑期蔬菜采摘日’的基础上开展‘亲子种植日等’,让家长也见证孩子的成长。如今,‘百草园’里破土而出的不仅是嫩绿的幼苗,更孕育着乡村教育创新的勃勃生机。”

南召县教育局体卫艺劳股负责人表示,该校的劳动教育模式为乡村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用一块方田链接五育,既降低了实践成本,又让教育扎根乡土,让孩子们从教室走到田间地头,收获不同的成长体验。在全县‘一校一品’工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悉,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立即行动,研究制定劳动教育方案,开设劳动课堂,开发校本课程,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全面开展劳动教育。2023年《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颁布后,该校把劳动教育与“绿健”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形成“劳动+”的特色模式,以劳动教育为阵地,探索五育融合新途径。

当城市学校在科技馆中探索未来时,这所乡村小学用最朴素的泥土在最广阔的大地上书写着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在躬耕劳作中,孩子们读懂的不只是作物生长的规律,更是生命成长的哲学。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教育实践,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希望之光。(陈东文/图)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