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这座科创之城,一场关于显示材料国产化的攻坚战正在悄然打响。安徽合肥昱微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昱微新材”)凭借对ACF(异方性导电胶膜)技术的十年磨一剑,打破了日本企业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在全球显示产业版图上刻下了中国印记。
技术突围:解码“Z轴导电”的核心密码
ACF作为显示面板的“血管”,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芯片与基板的精准连接。昱微新材的研发团队在日本专家的带领下,历经3000余次配方调试,成功攻克了导电微球粒径均一性(CV≤3%)、绝缘层包覆等技术难题。其自主研发的WR系列产品,在拉拔力(13-15N)、信赖性(双851000小时)等关键指标上已超越韩国H&S,接近日本日立化成水平。
在生产工艺上,昱微新材创造性地将传统的单层涂布升级为NCF/ACF双层结构,通过国产设备实现了±1μm的厚度精度控制。这种“三明治”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稳定性,还将最小电极间线距从15μm压缩至6μm,为Micr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铺平了道路。
产业链协同:构建国产化生态闭环
面对上游导电微球、主树脂等核心材料“卡脖子”问题,昱微新材采取“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与兰州大学共建前沿材料实验室,联合开发阵列式绝缘球包覆技术;另一方面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推动羰基镍粉、PS聚合内核等关键原料的国产化。目前,其供应链国产化率已从2021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65%。
在下游应用端,昱微新材建立了“客户协同研发”机制。与B社合作开发的FOGACF,通过优化涂布工艺,将压痕等级从L5降至L3,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气泡问题;与H社联合攻关的COFACF,成功突破0.5mm超窄分条技术,良率提升至98.5%。截至2024年底,其产品已进入群创、华星光电等头部企业供应链,在手机、笔电、车载显示等领域实现批量应用。
政策赋能:乘国产替代东风加速奔跑
2021年以来,国家将显示材料国产化纳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合肥市更出台专项政策,对ACF研发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昱微新材抓住机遇,累计申请专利32项,建成1150㎡百级洁净车间,并通过IATF-16949汽车行业认证。2024年,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从0%跃升至7%,在FOB、FOG等细分领域跻身行业前三。
在政策支持下,昱微新材的产能快速扩张。位于岗集产业园的1#量产线实现月产500万片,2025年规划建设的2#基地将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产能提升至2000万片/月。预计到2027年,其营收规模将突破10亿元,成为全球ACF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未来展望:从“替代者”到“定义者”
面对OLED、Micr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的爆发,昱微新材提前布局:一是技术储备:开发出厚度仅4μm的FOPACF,适用于柔性OLED屏幕;二是产品创新:推出环氧树脂体系的COGACF,耐温性提升至160℃;三是市场拓展:与北美客户合作开发车载显示专用ACF,通过AEC-Q200认证。
公司副总范荣华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填补空白,更要在下一代显示材料领域制定标准。”目前,其研发的MicroLEDCOGACF已完成芯片级绑定测试,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为全球显示产业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追赶者到标准制定者,昱微新材的案例是中国新材料产业突围的缩影。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的共同支持下,这家“隐形冠军”企业未来将改写显示材料国产化的新篇章,为全球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