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去实践一个承诺的人,他的心中该具有一种何等厚重的情感与信念?
40年前,一位25岁的青年,在镰刀与斧头组成的党旗下举起右手,立下誓言,从此“共产党员”的称号成为他心中最高的荣誉;庄严一刻的承诺,成为他毕生的践约。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百姓有口皆碑。一位农民老汉举着大拇指说:王克清主任真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苦处,都是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他心中最炽热的追求。
在山东省沂水县,“有纠纷,找克清”这句话家喻户晓。
王克清,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调解员,凭着对调解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在调解的征途上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留下了共产党员闪光的足迹,成为当地和谐稳定的“守护者”。他的调解之路,犹如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故事集,每一个篇章都写满了为民排忧解难的执着。
临危受命化解农民工“薪”愁
2020年,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全国,各行各业遭受重创。沂水某家公司也未能幸免,资金链断裂,经营陷入困境,48名农民工数月的工资被无情拖欠。农民工们多次讨薪无果,无奈之下投诉至政府热线。这一棘手的纠纷,最终交到了王克清的手中。
彼时,企业因疫情订单锐减,货款回流无期,自身生存艰难;农民工们则面临生活困境,急切盼薪。王克清深知,这起纠纷处理稍有不慎,矛盾便可能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头扎进企业,深入了解经营状况。经过仔细调研,他发现企业虽深陷危机,但股东有担当,且信用记录良好。他敏锐地意识到,若能让股东担责,或许能化解农民工的担忧。
王克清迅速制定了“背对背”调解策略。在与公司大股东韩某沟通时,韩某因巨大的压力情绪抵触,甚至一度挂断电话。但王克清没有放弃,联合财务负责人多次上门,晓以大义,分析利弊。“企业虽然艰难,但农民工的血汗钱不能不还,这关乎他们的生计,也关乎企业的信誉。您若能担责,不仅能解决燃眉之急,还能为企业日后的发展赢得口碑。”经过多次耐心劝说,韩某终于被打动,同意担责,并争取到一年还款期且不影响企业和个人信用。
面对农民工,王克清则用真诚和理解,耐心解释方案。“大家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一定会尽全力帮大家拿到工资。现在企业也遇到了困难,我们给他们一点时间,按照这个方案,大家的工资一定能拿到。”他的话,像冬日暖阳,瞬间驱散了农民工心头的阴霾,让他们看到希望曙光。最终,在王克清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成功化解了这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纠纷。
坚守初心退休再续调解情
自1985年投身工作,王克清便扎根基层司法战线,一耕耘就是三十余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穿梭于社区小巷、乡村田埂,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达2000余起。每一起纠纷背后,都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利益纠葛,但王克清从未退缩。凭借着对工作的无限热忱与扎实专业能力,他成功化解了无数棘手难题,为辖区法治建设与矛盾纠纷化解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因此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尊重,斩获“临沂市政法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诸多荣誉称号,当地司法所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王克清”品牌调解室,这无疑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
2020年1月,本该开启悠闲退休生活的王克清,却毅然选择“不退岗”。在他心中,调解事业早已融入血液,成为一生的热爱。于是他再次披上化解矛盾的“战袍”,重返熟悉的调解战场。
退休后的王克清,对调解工作的热情愈发高涨。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早早来到工作室。在昏黄灯光下,仔细梳理当天要处理的纠纷案件,不放过任何细节。无论是邻里间因一盆花、一堵墙引发的小事,还是涉及企业巨额资金、众多人利益的复杂经济矛盾,在他眼中同样重要,都值得全力以赴。为深入了解纠纷,他频繁穿梭于纠纷现场。烈日炎炎,他额头挂满汗珠,顾不上擦拭,专注与当事人交流;寒风凛冽,他脸颊冻得通红,手脚僵硬,却仍坚定奔波在路上。在他看来,只有亲身体验现场氛围,倾听当事人心声,才能全面准确掌握纠纷核心,为调解筑牢基础。高效调解助力多元解纷
2023年7月,由市司法局命名的个人品牌调解室——“王克清人民调解工作室”,正式入驻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开启了调解工作的新篇章。在这里,王克清与六名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以“克勤无怠、清静平和”为调解理念,全身心投入到民间纠纷调解工作中。自入驻以来,工作室成绩斐然,成功调解各类民间纠纷6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涉及医患、物业、劳务纠纷等多个领域。
在工作中,王克清始终将“克勤无怠”四个字践行到底。面对各类纠纷,他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一旦接到调解任务,总是第一时间深入群众,走进矛盾现场,主动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他深知,调解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一颗真诚为民的心。
在调解邻里纠纷时,他会耐心倾听双方的抱怨与委屈,用温和的语言安抚他们的情绪,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在处理劳务纠纷时,他会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公心确保调解结果的公平公正。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和事佬”,用热心点燃当事人解决问题的希望,用耐心化解当事人的抵触情绪,用爱心温暖当事人的心灵。
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王克清展现出的“清净平和”更是令人钦佩。他总是不慌不忙,以沉稳冷静的态度,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倾诉。在当事人宣泄情绪的过程中,他默默给予理解与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待当事人情绪稍缓,他便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扎实的法律知识,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双方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荣誉加身彰显榜样力量
在某起因遗产继承引发的激烈纠纷中,本是血浓于水的至亲,却因利益分配问题反目成仇,几近对簿公堂。王克清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调解。他多次往返于双方之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背后隐情,同时查阅大量法律条文和类似案例。调解过程中,他既运用专业法律知识清晰阐释权益归属,又巧妙引导亲人们回忆往昔亲情,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善意。“血浓于水,亲情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丢了多年的亲情。”
经过多轮艰苦调解,最终双方心平气和地达成和解协议,重归于好。当事人感激不已,特意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上面写着:“主持公道心无私以理服人解纠纷”。这样的锦旗,在调解室挂满了一整墙,每一面都承载着一个成功调解的故事,也见证着王克清和团队的付出与担当。
如今,“王克清人民调解工作室”已成为当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其成功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推广。工作室的高效运作,不仅大大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办案压力,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还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王克清坚守公正无私的原则,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基层经验、良好的口碑以及亲和友善的个人魅力,在当地拥有极高威望,成为群众信赖的“矛盾终结者”。
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共产党人王克清的人生?
王克清深情地说:“从我在党旗下举手宣誓的那一天,我就告诉自己,你是党的人了,你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到底。这是支撑了我全部人生的理想信念!”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而不懈奋斗。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滚滚洪流中,王克清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王克清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党的事业才如浩瀚大海,奔腾不息。
(田宝宗 张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