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期,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成本控制,已然成为行业瞩目关注的核心焦点。作为固态电池领域的创新领军企业,太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博士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深度解析了其颠覆性的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如何成功突破“安全、性能、成本”三角困局,以及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的可行路径。
无隔膜技术颠覆传统 安全性能实现 “三级跳”
针对液态电池长期存在的热失控风险与高成本难题,高翔博士指出,太蓝新能源在业内首次提出“4-3-2-1”减材制造路线。该路线依托材料创新与工艺革新,逐步减少隔膜、电解液等组件,率先推出无隔膜半固态电池,然后是全固态电池产品,最终达成全固态无负极电池形态。
“传统液态电池依赖隔膜阻隔正负极,但难以规避锂枝晶刺穿与隔膜受热收缩引发的短路问题。”高翔博士表示,太蓝无隔膜固态电池以致密固态电解质层取代传统隔膜,构建起物理与化学双重防护屏障,促使电池安全性能实现质的飞跃:
耐挤压能力大幅提升300%,耐受形变量从国标15%跃升至60%,当车辆遭遇剧烈碰撞,无隔膜电池凭借本征安全设计,具备了更高的承受力和安全边界。
耐过充电压从4.62V跃升至19V,远超行业标准,有效避免充电安全隐患;
耐热箱温度从130℃提升至200℃,显著降低高温环境下的热失控风险。
在成本控制方面,无隔膜设计减少了原材料消耗,进一步优化制造流程。借助工艺兼容性设计(适配现有锂电池产线),生产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10%以上,同时快充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一举破解“续航焦虑”与“成本困境”两大难题。
量产时间表明确 2027 年全固态电池进入示范应用
面对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的行业共性问题,高翔博士透露太蓝采取“半固态先行、全固态跟进”的分步实施策略。Safe+解决方案中的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两轮车、储能设备等领域,凭借超快充、高比能、长循环等特性,满足多元化场景需求。
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实现批量生产,初期聚焦于高端电动车、低空交通(eVTOL)等对安全性、能量密度要求极高的特殊领域。通过示范应用积累数据,进而逐步向其他细分市场拓展。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材料精简与规模效应,达成‘固液同价’甚至更低的成本竞争力。”高翔博士强调,太蓝的“减材制造”理念与传统液态电池“做加法”的安全防护思路截然不同,通过去除隔膜、减少电解液等举措,从源头降低原材料成本,打破“安全提升必然伴随成本上升”的行业固有定式。
构建“出行 + 能源”生态 推动固态电池技术普惠大众
谈及行业未来竞争焦点,高翔博士认为,新能源产业的电池技术将从单一性能的较量,转向“安全、效能、成本”的系统性平衡。太蓝正通过三大路径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普及应用:
其一,材料与结构创新。自主研发固态电解质与界面柔性层材料,突破“跷跷板效应”,通过界面柔化技术、原位亚微米制膜工艺(ISFD),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确保制造良率,实现安全与效能同步提升。
其二,产业协同生态。与头部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高性价比固态电池车型,切实回应用户“换电池贵过买车”的痛点,推动固态电池从高端市场走向主流应用。
其三,多元化场景拓展。将技术延伸至eVTOL、服务机器人、家庭储能等领域,构建“出行—户储—家居”充储互联的智慧能源生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固态电池的突破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高翔博士表示,太蓝愿与全行业共享技术成果,通过标准共建、产能协作,加速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从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倒计时,太蓝新能源的技术探索不仅成功攻克了液态电池的固有瓶颈,更重塑了行业对“安全与成本平衡”的认知。随着2027年全固态电池在特殊领域的示范落地,这场源于电池技术的变革,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性价比竞争”转向“技术生态竞争”的关键转折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