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较低调,选择的上市途径也不需要路演,就没有在事前广泛宣传。”找钢产业互联集团(以下简称“找钢集团”)公关负责人崔女士对中国工业报表示。3月中旬,找钢集团通过De-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交易代码为06676.HK。这家产业互联网领域较早探索者的上市,表现十分低调,不仅在社会层面,即便在资本圈中也没有过多宣扬。
所谓特殊目的收购,是指在港股上市的一类特殊公司,这类公司没有实际业务,申请上市的企业可以在被这类公司并购后,登陆港交所。此次找钢集团上市,就是与名为AquilaAcquisitionCorporation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作完成。“特殊目的收购的流程与一般IPO不同,IPO是先聆讯,后路演,再融资和定价,比较需要文宣方面的造势;而De-SPAC则是先融资,再聆讯,不需要路演环节,于是我们就低调处理了。”崔女士说。
中国工业报了解到,在聆讯过会之前,找钢集团已经通过PIPE,即私募基金募集了超过5.3亿港币,投资者包括徐州臻心、东英资管、东方资产管理、托克香港、宁海真为、许昌产业投资、郑州诚信等。
2012年初创时,找钢集团名为找钢网,在此次赴港上市时更名为找钢产业互联集团。找钢集团是中国较早成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全部业务面向企业级用户,主营业务是B2B钢铁交易、物流、仓储与加工、SaaS产品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和早期消费互联网企业相似,找钢集团近四年还没能实现盈利,但其亏损程度正在逐年收窄。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前三个季度,找钢集团营收分别为13.53亿元、9.05亿元、11.68亿元及11.41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60亿元、-2.93亿元、-8015.1万元和-4193.2万元。
“钢铁电商”往事 明星加持的作用
创始人王东在创立找钢集团之前,曾是一名高校教师,告别校园之后,王东转战至一家与钢铁相关的国企工作。2010年前后,正在市场关注的焦点投向消费互联网时,王东感觉到了产业互联网的机会,特别是“钢铁电商”。
找钢集团成立后,让这家“钢铁电商”真正意义上被大众所知的是在2016年,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郎永淳辞别中央电视台后加入其中,并且担任了找钢集团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战略官,此后,找钢集团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我应该不算作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业者,而是选择加盟了一个创业团队,一起来做我们都觉得很有前途的事业。”彼时,郎永淳如此对记者评价他的创业决定。与其他主持人不同的是,郎永淳没有选择加入消费互联网或投身于内容创业,而是选择了产业互联网。“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深度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了找钢网、找油网,各种生产资料都被摆到了互联网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需求方和生产方能有效地对接起来,产业互联网的交易方式能够省去各种中间环节,流通的效率会加快,各方成本都会降低。”郎永淳非常看好产业互联网,更看好这个领域的早期玩家找钢集团的未来。郎永淳表示,在这个年龄创业,自己不想去冒太大的风险,而市场化程度足够高,政策不确定性又足够低的钢铁领域,成了郎永淳的选择。
王东对郎永淳的工作表现不乏赞誉。2016年底,王东参加一场媒体论坛时表示:“郎永淳对找钢网拓展大型企业客户起到了很多关键作用,对找钢在行业内的品牌提升中也起到了很多关键作用。”
首次IPO终止 找钢网向平台化转型
时间来到2018年,这时的找钢集团已是“钢铁电商”里的行业翘楚:2017年全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75亿元,远超过2016年的90亿元,净利润也达到了1.014亿元,企业客户数量达到94000个。
上市成了找钢集团的目标。2018年6月,找钢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然而最终没能成功。2019年,这次上市被找钢网方面主动终止,不过,找钢网方面始终没有披露主动终止的真正原因。
但是,在此次上市未果后,一场自身业务的改造也随之开始了。2019年之前,找钢集团的主要业务构成是自营,类似于消费互联网的“平台自营”模式,即找钢集团先从供应商处购买不同类型的钢材,再摆在货架列表上,等待买主下单;2018年以找钢网为名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的所有钢铁贸易收入中,超过98%都是由自营模式贡献的。但此后,找钢集团开始了平台化改造,即逐年降低自营模式的品类和营收占比,转而以撮合平台的身份连接买卖双方,在找钢集团上交易的货品,不再属于找钢集团自身。
找钢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平台化转型的原因,主要在于钢铁消费企业的需求点是相当分散的,钢厂与一级代理商之间是比较强的关系,但散客与线下钢材批发商之间的连接,是典型的弱关系。找钢集团的转型,类似于由“重资产”向“轻资产”的转型,将所有的供应维度降到只有时间一维:某种规模、某种品类的钢材,在全国各个区域都能覆盖,全方位满足长尾用户的需要,将切入点的弱关系汇聚成和平台自身发生的强关系。
进入2022年后,找钢集团的网站上已经极难见到平台自营的钢材品类,基本完成了自营业务的剥离。
与早期消费互联网企业相似,作为平台式企业,找钢集团近四年还没有实现盈利。招股书披露的最近一次利润统计周期为2024年前三个季度,亏损超过4000万元,但相较于2023年全年的亏损8000余万元和2022年的超过2.9亿元,已经大幅收窄。
找钢集团内部人士表示,目前找钢集团一年的交易量大体为5000万吨,在中国流通钢材市场上的占比并不高,而央地国企在采买钢材时也不能在非上市公司身上投入过大比例,这些都制约着找钢集团的业务规模。上市对增加与央地国企的交易额,以及开拓海外业务都是利好。特别是伴随着中国基建企业的出海,找钢集团提供服务的场景也在增多。
归来已非少年 产业互联网竞争日趋激烈
转型之后,找钢集团所在的产业互联网领域,江湖格局早已改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产业互联网从找钢集团初创时期的“跑马圈地”,已经演变成了梯队层次清晰,各企业只能在自家领地内“精耕细作”的竞争态势。“找钢集团不缺竞争者,特别是国企背景的竞争者。”曹磊告诉记者,与找钢集团同处第一梯队的上海钢联和欧冶云商,以及身后的中钢网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对手。
以上海钢联为例,这家企业早早实现了盈利,最近一次的业绩报告为2024年的半年报:报告期内,上海钢联营收438.95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8300万元。“钢铁电商们都会瞄准海外市场,以及中国基建企业出海背后的商机。找钢集团上市后,只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曹磊说。
值得注意的是,找钢集团目前的业务已经不局限于找钢,还可以找其他产品。公司招股书显示,有一项“其他”业务收入,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已经超过了1.37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23全年才只有6000余万元,增长速度可见一斑。这里的“其他”是指非钢铁产品交易产生的收入,找钢集团已经从找钢扩展到了找电子元件、找电气零件和五金产品等。钢材之外的收入快速增长,也应了郎永淳此前的判断:找钢的模式是可以横向扩展的。
智能化发展也是找钢集团的一大目标,随着DeepSeek的火爆,它也被用在了找钢集团的服务端,用来提高客服的效率,目前找钢集团正在训练DeepSeek学习钢材交易的术语以及交易习惯。中国工业报了解到,在人工服务中,不同业务员先后接待客户时,前后重复的对话内容会浪费大量时间,DeepSeek则能直接理解前文,不需要客户将对话内容复述,能大幅提升客服效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