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拜轩辕",这一千年盛事肇始于春秋,延绵至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位于新郑的黄帝故里都会举行隆重的拜祖大典,国务院于2008年将这一盛事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3月31日隆重开启,全球千万炎黄子孙共同关注着这一盛会。这次,仰韶彩陶坊依旧与拜祖大典同行,开启其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的第十二个年华。
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时代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紧密相连。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部落活动范围与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高度重合。因此,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黄帝时代文明的具体体现。"星次"的确立与仰韶彩陶的日、月、星纹饰对于星空,我们存在无限的好奇与推测,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开启了对于星空的探索。传说中,为了更好地定度日、月、行星的位置,黄帝曾受命定"星次"。对此,《帝王世纪》中有记载:"黄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后汉书·天文志》中也有注说:"黄帝分星次,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微星万一千五百二十。"人类对于星空的向往,也可以从"星空下的村落"——大河村遗址中的考古发现窥得一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曾说:"在5000多年前的大河之畔,就已经有一群人,他们在繁忙之余,仰望浩渺天穹,在陶器上绘制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丰富纹饰。"
作为河南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装饰品。其中,出土于仰韶时期的彩陶在众多遗物中绽放着独特光芒,因为这些彩陶具备明显的日、月、星纹饰,考古学家将大河村遗址称为"星空下的村落"。考古还发现,新郑具茨山一带在黄帝时代的岩画刻画有北斗星图,和大河村遗址的天象彩陶图案一起成为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天象图案,这一现象说明中原地区的有熊国在早在仰韶时期已开始"观象授时"活动。仰韶彩陶的千年传承与"尖底瓶"的前世今生仰韶彩陶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些彩陶以其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制陶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黄帝时期,彩陶上的鱼纹、蛙纹、人面纹等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崇拜。这些纹饰和造型,不仅影响了后世的陶器艺术,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尖底瓶,小口、长腹、尖底的独特造型使其不仅便于携带和使用,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之一。2021年9月,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这不仅证明7000年前仰韶时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更揭示了中国白酒的悠久历史。
仰韶酒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早已深刻认识到"仰韶"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今天,"小口尖底瓶"以仰韶彩陶坊酒为载体,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让七千年前的彩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025年,是仰韶彩陶坊酒成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的第十二年。仰韶彩陶坊系列产品不仅是对仰韶彩陶艺术的致敬,更是对黄帝时代文明的传承。通过一代代仰韶人的创新与发展,仰韶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黄帝时代的文明也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