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图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从技术创新引领到消费刺激推动,再到良性生态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多个维度为汽车行业释放出积极且极具导向性的信号,推动汽车行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在政策的有力驱动下,汽车行业活力奔涌,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最新发布的产销数据便是有力的印证。2月,我国汽车生产端火力全开,产量完成210.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39.6%的大幅增长;销售市场同样表现亮眼,销量达212.9万辆,同比增幅达34.4%。
纵观1-2月,我国汽车产业在生产与销售方面均成绩斐然。汽车产量累计完成455.3万辆,销量累计完成45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3.1%。
对于这一良好发展态势,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今年2月春节之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新品发布和促销活动竞相开展,市场活力明显提升,2月汽车产销同比快速增长。1-2月,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和早早落地,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焕新刺激需求,汽车产销总体呈现稳步增长。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则分析,2月车市表现较强主要得益于几方面因素。首先,报废更新与置换更新政策的逐步启动,以及车企主动稳定价格预期,使得车市价格战相对温和,减少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此外,车企在春节期间持续开展营销活动,加之去年2月销量基数较低,共同推动了今年2月车市的强劲表现,实现春节后“开门红”。
中国品牌乘用车增长强劲降价潮持续
乘用车市场表现优异。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各地及企业的促销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又掀起了新一轮“降价潮”。
中汽协数据显示,1-2月,我国乘用车产销累计完成393.6万辆和39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4.4%。其中,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8.5万辆和18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2%和36.2%。乘用车市场表现优异。
在乘用车中,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28.2万辆,环比下降12.1%,同比增长6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0.6%,销量占有率比去年同期提升11.2个百分点。今年前2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74.1万辆,同比增长32.6%,销量占有率为69.4%。
谈及乘用车市场增长的原因,陈士华称,“进入2月后,由于多款新能源新车上市,同时多地以新能源车补贴、汽车消费券等方式提振消费,促进了整体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
不过,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各地及企业的促销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又掀起了新一轮“降价潮”。
根据乘联会统计,1-2月共有28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车有20款。前两月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的降价幅度平均达到3万元,降价幅度为12.6%;新能源车新上市车型的降价幅度平均达到3万元,降价幅达到13%。其中纯电动车型降价幅度最大,1-2月纯电动车型新上市车型的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17%。
“2025年汽车降价促销力度仍保持较强水平。”在崔东树看来,今年的新车降价规模持续较大。不少新车直接突破原有价格的下限,而不是以往增配不加价的模式。
崔东树分析,新能源车“多子多福”,持续大量推出新车,实现新车的价格重新定位,因此促销不多,降价激进。燃油车面临老龄化趋势,“少子化”问题严重,缺少新车调整定价和提升产品力的机会,只能靠终端促销失血。
而在陈士华看来,产品价格的适度下调有利于激发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需求,目前已出现部分车型的短期热销。但车市降价浪潮下,也应考虑到我国汽车工业正在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企业在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巨大,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处在近年来较低的位置。简单的价格竞争策略,对车企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车企应着眼长远,积极跟上‘新四化’的浪潮,推出符合产业发展潮流的产品,进行健康的市场竞争,尤其应在产品技术质量、服务品牌力等方面下功夫。”陈士华建议。
新能源车快速增长插混与纯电同比增速持平
今年前两个月纯电动车与插电混动车的同比增速近乎持平,二者共同发力,对传统燃油车形成了巨大的替代效应,已然成为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的全新动能。
在汽车产销总量稳步向上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延续高增长态势,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8.8万辆和8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1.5%和8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9%。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均增长5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高歌猛进中,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也悄然发生转变。今年前两个月纯电动车销量为112.3万辆,同比增长51.7%;插电混动车销量为71.3万辆,同比增长52.6%。从数据层面分析,今年前两个月纯电动车与插电混动车的同比增速近乎持平,二者共同发力,对传统燃油车形成了巨大的替代效应,已然成为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的全新动能。
曾经业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插混只是过渡技术,纯电才代表未来”,并基于此推断插混汽车难以形成大规模市场。然而,现实情况却截然不同。在近两年,插混汽车销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正迅速缩小与纯电汽车的差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2025年,插混和增程式汽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步伐,预计这两种车型在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将接近50%。
车企向来对市场趋势有着敏锐嗅觉,迅速察觉到混动领域潜藏的巨大商机,纷纷加大在混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一时间,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智擎Hi·X、奇瑞鲲鹏DHT等先进混动技术接连登场,并凭借独特优势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在高端市场,理想L9、问界M9等车型大放异彩,进一步凸显出混动技术在当前汽车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出口表现亮眼高质量出海成共识
当下,中国汽车出海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出海版图不断拓展,在产品设计和智能化领域更是大放异彩,征服了众多海外消费者的心。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国际贸易往来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明珠,其出口表现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工业制造的硬实力,更在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1-2月,我国汽车出口成绩亮眼,累计出口量达91.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9%。其中,2月单月汽车出口量为44.1万辆,环比出现6.2%的下降,但同比依然保持16.9%的增长态势。
从细分市场来看,今年1-2月,乘用车出口76.6万辆,同比增长11.7%;商用车出口14.5万辆,同比增长6.9%。从燃料驱动形式来看,1-2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62.9万辆,同比下降1.5%;新能源汽车出口28.2万辆,同比增长54.5%。
聚焦重点企业出口表现,1-2月,有四家车企成功跨越10万辆出口量的门槛。奇瑞以16.7万辆的成绩独占鳌头,比亚迪以14.1万辆紧随其后,上汽凭借12.2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三,长安则以11万辆跻身四强。
当下,中国汽车出海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出海版图不断拓展,在产品设计和智能化领域更是大放异彩,征服了众多海外消费者的心。然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愈发多元复杂,如何实现高质量出海这一紧迫课题,也成为了业内人士目光汇聚的焦点,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汽车出海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汽车品牌正加速走向海外市场。但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涉及出海的政策法规纷繁复杂,各企业重复投入,资源浪费较大。同时,海外市场的多样性也挑战着企业的适应性。
“为更有效地应对挑战,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总体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必要构建统一的共性数据库,避免每个车企都需要单独研究,造成资源重复投入。”基于此,朱华荣建议,可推进海外政策、法规、气候、环境、路况、文化、习惯、风俗等基础共性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构建统一的汽车共性数据库平台。鼓励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积极参与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同时,可以考虑以积分制管理,输入研究的信息,评估后获得贡献积分,企业调用信息则支付积分。
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监事委员会副主席胡剑江也直言,建议完善汽车产业出海的行业协会体系,条件成熟时,吸纳有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整车制造及重点供应链企业。同时建立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梳理政策堵点,对接政策需求等。
车企与供应链协同也至关重要。胡剑江建议,要建立高效协调机制。通过该机制,促进车企与供应链各环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要鼓励行业协会、智库在主要出海目的地设立服务中心,深入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为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指导;整合当地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建立广泛联系,构建共享资源关系网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