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丹阳,有这样一位远近闻名的“兵书记”,他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啃硬骨头的军人作风,致力发展,把丹阳开发区高楼村从曾经的“土罐子”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他就是丹阳经济开发区高楼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丁金平。
走进高楼社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面高高矗立的鲜红党旗。社区书记丁金平说,要让党员干部们天天看见它,时时想到自己的身份和肩上的责任。访谈中,他不止一次地谈道:“民生事就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几十年来,高楼社区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坚定政治信仰、强化宗旨意识,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精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红色初心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馆、图书室等于一体的党员实景课堂,让党员干部沉浸式学习成长,持续增强党员荣誉感和为民服务责任感。换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基层干部,以“和谐党建”为轴心,深化“精网微格”工程,在村(社区)、企业中建立了多个党小组,推行“七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将“两委”干部、党员骨干编入网格,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得了社区百姓最深的信任和尊重。
丁金平是一名退役军人,自1994年起担任高楼社区党委书记,凭借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带领高楼社区从贫穷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同时高楼社区连续16年以来保持“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的惊人纪录,真真切切擦亮了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丁金平在任期间,致力于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他关闭了自己的企业,拿出家里的积蓄,发动村民集资,成功完成了村道硬化和绿化工程,并使高楼社区成为丹阳经济开发区北部第一个通自来水的村子,此外,他还利用毗邻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引进外来企业家投资办厂,逐步积累资金,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丁金平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兵书记”,他的努力使得高楼社区的集体收入大幅增加,人均年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
作为面对群众的“第一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小问题会积成大隐患;如果调解不善、处置不当,小矛盾会激成大纠纷。面对最现实的情况、最复杂的问题,高楼社区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水平,讲方法、用巧劲,始终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一方面,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沉、脚印下乡”,社区干部通过网格管理、支部活动、志愿服务等常态化走访居民,及时听到群众的朴实声音、看到群众的具体困难、知晓群众的真实诉求,实现矛盾纠纷的动态摸排和源头治理;社区干部苦练内功,常常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作,积累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宝贵经验,努力练就做好群众工作的“多面手”。另一方面,坚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组建了由党员组成的“红色志愿者服务队”、青年组成的“青色志愿者服务队”、退休老干部组成的“银色志愿者服务队”三色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各自优势和特色,推动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正如调研中,高楼社区干部所说:“做好群众工作,看似零零碎碎,实则春风化雨。同样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也可以让人跳,这里面道道深得很。”
高楼社区柯某一家获得了288万元的拆迁款,在分配问题上引发了剧烈的家庭纠纷。柯某的儿子甚至动刀威胁,一时间难以收场。丁金平听闻此事,在了解事情起因后,立即带了干部上门调解。在调解过程中社区干部从国家法律讲到地方风俗、从家庭实情讲到个人状况,甚至还找来拆迁户的亲戚和村中有名望的人旁敲侧击,在柯某家中开展了四天三夜的鏖战。一边化解矛盾、一边心理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引导老人和子女成功达成了分配协议,一家人重归于好。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高楼社区干部却靠着“铁齿铜牙三寸舌”安然平息了一场拆迁纠纷,该案例也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信访总局典型案例”。
总而言之,基层治理必须善于做群众工作,巧用家常话拉近距离、温暖人心,不仅能讲话,更要会说理,还说到群众心坎里;不仅懂政策,更要讲人情,还讲到群众心服口服。只有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把握群众的关心,用“面对面”赢得“心贴心”,才能做好社区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润滑剂”,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丁金平的领导能力和对社区的贡献使他获得了“江苏最美退役军人”的称号,丁金平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兵支书”、江苏省“百名示范村书记”等荣誉。同时,开发区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专栏,对丁金平个人事迹进行展播,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全社区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建功立业。
丁金平书记,是高楼社区的骄傲,心中有爱,眼中有光;他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者,更是行动的表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深刻内涵。(沙阿庆文/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