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招考办主任孔峰介绍,省教育厅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积极推动高校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努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政策引领及时有效。制发《辽宁省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加快“双一流”建设,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
“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各1所,博士学位授予高校达到20所,位列全国第4位;硕士学位授予高校37所,位列全国第3位。
“双万计划”实施效果明显。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共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各1万个。辽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培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00个、省级515个,其中信息、装备、冶金、石化等重点领域国家级建设点71个,占总数15%,形成了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培育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31门,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构建起服务产业发展的优质课程资源矩阵。聚焦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82个,本科专业点452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1655个,开发新产品743个,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显著提升。
“一体两翼”格局初具规模。“一体”,既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翼”指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已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9个和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其中,培育国家级工业母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全国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全国28个),助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2024年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2215个,订单培养4万人;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遴选182名“匠苗”,“一匠一案”培育大国工匠,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升本。全省现有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48个、特色二级学科235个,新增低碳技术与工程等目录外交叉学科和二级学科17个。做实“调停转增”,新建数字经济等本科专业点318个、高职专业点186个,专业设置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助力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校企协同创新不断深化。2024年,通过开展“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推动全省百所高校科研人员对接1250家企业,组建高校协作体,围绕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现代轻工产业等领域举办活动44场,校企签约73项,合同金额5200万元。高校全年转化科技成果7395项,转化金额37.18亿元,其中合同转化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项目793项,较2023年增长7.5%,助力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
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持续实施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累计获批计划2376个;专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89个,其中直接服务重点发展产业理工类项目48个、占53.9%。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在海外建设19个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墨子工坊”;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全体大会,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2025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至关重要。省教育厅将加快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强化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做实学科专业“调停转增”,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急需领域,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以学科专业优势助推辽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全面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支持高校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争取在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扩容。持续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和密码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支持高校跨学科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微专业”,建设优质特色课程群。2025年,新建1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30个左右创新创业学院、教育实践平台;建设20个左右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培养高层次特色化创新人才。
加强辽宁高等研究院建设。锚定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聚焦辽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需求,组织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科技支撑。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聚焦辽宁主导产业,“一产一策”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对辽宁产业体系全覆盖、全支撑。推进“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到2025年累计培养“兴辽未来工匠”300名,新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5个,为辽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
提升辽宁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积极参与构筑我国向东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实施“留学中国”品牌计划。引导高校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墨子工坊”辐射带动作用,做实“随企出海”,服务中国海外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助力打造东北亚对外开放合作枢纽地。
辽宁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苏云海介绍,辽宁现有职业院校308所,在校生近64万人,开设专业覆盖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19个专业领域。近三年,职业院校年均培养约23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85%以上留辽就业创业,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下一步,辽宁教育部门将着力在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助力大国外交三方面下大力气,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
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主动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布局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修订《辽宁省职业教育条例》,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稳步发展“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支撑产业发展方面,要不断提高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聚焦辽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组织职业院校协同开展“一产一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共育、专业共建、技术升级。持续推进“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把课程设在岗位、把课堂搬到车间,在产业一线培养大国工匠。
在助力大国外交方面,要充分发挥辽宁职业教育资源的“支撑度”。以“小而美”项目为突破,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全面、多样发展。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高质量建设辽宁职教出海新品牌——“墨子工坊”海外产业学院,培养熟悉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产品的海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阿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