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作为新兴经济形态,逐渐成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和2035年分别达到2万亿元和3.5万亿元。随着低空空域政策的逐步开放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低空经济正逐渐崛起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策引领助力降碳。作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还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纳入国家规划。2024年,全国两会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进一步强调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的政策导向,为低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从实践层面看,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飞行验证、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政策落地,将低空经济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
技术创新推动降碳。低空经济在技术革新上展现出显著的绿色发展潜力。低空经济由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构成,涵盖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从当前市场的航空器产品来看,多采用分布式电推进技术,动力来源包括电力、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等,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绿色动力系统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还推动了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无人机物流的普及通过减少地面交通需求,显著降低了化石燃料的依赖和碳排放。此外,低空技术在快递、外卖配送中的应用缩短了配送时间,同时有效避开地面交通拥堵,展现了“绿色低碳+高效运输”的双重效益。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助力产业升级,也为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产业绿色化促进降碳。在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低空经济通过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例如,低空物流的智能化转型降低了运输中的能源消耗;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从而减少了碳排放。据业内人士透露,无人机在个人消费、地理测绘、影视航拍等领域应用基础上,应急救援、通信中继、气象探测等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无人机物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此外,低空经济在推动绿色消费需求与绿色产品供给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统工业模式的绿色转型开辟了新路径。这种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低空经济在助力碳中和目标中具有显著成效,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首先,通用航空器面临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其次,通用航空的增多,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建设通用机场和航空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往往需要大面积占用土地。如果在规划与建设阶段忽视生态保护的要求,可能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并对自然景观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如何在保证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绿色化,在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深化,低空经济将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资源利用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展现出更大的潜力,成为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北京理工大学:李浩 鲁肖龙 王杉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