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边界小村到长三角:打造乡村振兴“公益合伙人”孵化基地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3-19 08:22
分享到:

“我是农村娃,走出农村见识天地广阔,回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在培训课上,视觉引导师张宁做了这样的开场白。

2月25日,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第六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训练营第二期暨结营活动在金山区枫泾镇泖桥村举行。作为上海首个以“公益+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泖桥村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泖桥村联合爱驻同心社区创新发展中心以“东道主”身份向50余名公益创业者展示了社会组织赋能乡村的完整生态链。活动聚焦“经验复制与模式输出”,通过实地教学、案例剖析、资源对接,助力更多公益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合伙人”。

从“一株玉米”到“一片热土”:泖桥村的公益基因

地处沪浙毗邻边界、上海远郊地区,泖桥村是“爱驻同心”公益品牌的发源地,也是上海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试验田。2021年,全国首位社会组织乡村振兴助力员周金晶带着一张上下铺走进泖桥村,扎根于此。随后,她依托驻村指导员张一波留下的40亩糯玉米基地,加上三年的培育孵化,以公益项目串联起企业捐赠、文旅研学、农产品助销等多元资源,探索出“党建+公益+产业”的乡村造血模式。

如今,泖桥村已成为社会组织与乡村深度融合的标杆:共享单车解决村民出行、公益足球赛链接城乡资源、“田头采摘+公益认购”激活玉米经济,更孵化出覆盖金山区40余村的助农网络。2024年,“爱驻同心”联合韵达基金会等企业,推动金山农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绘就了一张“公益助农地图”。

训练营新范式:让“走过的路”成为“可复制的路”

本次训练营以“经验传承”为内核,首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学员们实地探访泖桥村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乐高乐园建设指挥部,并参与“乡村振兴服务产品共创工作坊”。在培训环节,视觉引导师张宁借助视觉辅助工具,带领学员们进行脑力激荡,帮助大家以创造性的想法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产生高可行性的、高影响力、高价值的产品。

“今天的模式,就是把我2021到2024年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但现在有了‘家’,在金山有了‘房’。”周金晶表示。在她的期望中,公益创业训练营”将助力公益创业者交流学习,提升公益创业人才公益运作能力,推动公益项目落地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公益合伙人”织网:从新天地到新“田”地

随着“爱驻同心”模式向外辐射,其经验正通过训练营加速复制。2023年,上海公益新天地运管方上海市浦江社会组织促进中心、上海公益创业基地运管方上海颂鼎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和金山区枫泾镇泖桥村村委会正式签署三年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围绕“物理空间、社交空间、网络空间、资源空间”,合力打造泖桥村“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共创空间”。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爱驻同心社区创新发展中心作为首家正式落户泖桥村的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助力村委会,携手更多的共创伙伴,探索用社会组织力量为乡村振兴蹚出一条“公益”新路。2024年,该组织已在奉贤、崇明等地孵化同类机构,在枫泾镇泖桥村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共创空间”2024年12月建成,“爱驻同心”在获得上海市民政局沪社星耀计划项目,已经启动的“乡村振兴助力员倍增计划”将在未来三年将培育500名“公益合伙人”,沿长三角高铁网络铺设公益节点。

此外,2024年,“爱驻同心”所孵化的公益合伙人加入了新媒体的力量。首位“社会组织新农人”朱赟彧,以对话金山“女农人”的短视频,分别将位于枫泾镇的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吕巷镇的上海施泉葡萄园、金山区番茄研发中心介绍给网友。

从一个人的上下铺到一群人的乡村振兴工作站,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公益,周金晶以社会组织驻村理念打造了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助力员身份,结合互联网平台已经在多处建立了线上公益伙伴,“乡村振兴助力员”不光在上海9个涉农区建立了乡村振兴小分队,更是在上海、广州、云南、北京等建立了志愿者小分队,她在泖桥村用三年时间验证了社会组织的可持续价值。随着“公益合伙人”网络不断延展,“爱驻同心”模式正突破地域边界,为长三角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滚烫的血液”。(范黎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