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提出了《关于统筹核工业数字转型和AI赋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呼吁,加快推动建设核领域数据中心,统筹核领域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充分发挥核工业数据要素的乘数作用和倍增效应,将为建设数字核工业,加快核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徐鹏飞看来,数字化转型将打造核工业全新的产业优势,推动核工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这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积极、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已然成为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推进核工业数据中心建设,正是核工业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数字化赋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从而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重塑核工业产业形态、建设数字核工业、提升中国核能产业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核工业行业数据中心,能够促进数据要素在产业链中的高效流通,充分释放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有效降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成本。进而形成核工业产业链数据资产,为研发设计、采购、建安、调试、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助力,打造出核工业全新的产业优势。
然而,当前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徐鹏飞坦言,目前核领域仍欠缺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性数据中心平台,这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为此,徐鹏飞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统筹核工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据和软件为中心的核工业数据中心及数字发展生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核领域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投入,进一步协调推进核领域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以数据驱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政-产-学-研-企-用”融合平台,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核工业产业链链长单位优势,以核电设计为试点开展自主化核工业软件应用,逐步辐射核化工、核燃料等领域,分步实施软件应用替代及推广,形成满足核工业持续发展需要的软件产品和研发体系,完善核工业数字化发展生态。
第二,加强自主可控,构建核工业数据内部开放流通利用机制。核工业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核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应坚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共享开放产业链数据;对涉敏涉密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成数据指数、报告、API等脱敏脱密的数据产品,向产业链各主体有偿或无偿开放使用。
第三,加强人工智能专项支持,赋能核工业产业发展。通过对核工业大模型算法、数据和算力的专项支持,形成满足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实现核领域知识数据与工业软件双向驱动的可信、可靠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以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为驱动的核工业智能机器人,将推动我国核工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动核工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