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政协委员冯江华:破解国产算力瓶颈 支持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交融发展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17 10:5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2025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成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聚焦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交融发展,带来相关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

冯江华认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浅层分析向深度推理演进。DeepSeek、GPT、Grok等大模型不断迭代突破,具身智能、生成式AI等技术加速落地。国货之光DeepSeek,以其高性能、低成本、真开源的卓越表现备受全球瞩目,我国在某些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呈现出两方面的风险趋势:一是某些国家通过“小院高墙”等多维策略强化遏制我国科技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由此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东西方分化;二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深度渗透,其对岗位的重塑作用日益凸显,这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就业格局,进而给社会的稳定性带来潜在挑战。”冯江华分析。

与此同时,“AI+制造”融合发展在技术层面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制造业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要求高,而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在可解释性与安全性层面存在显著短板。二是人工智能对算力需求大,自主的算力芯片生态尚不完善,国外高性能算力芯片购买困难。三是制造业场景复杂,数据分散,国内尚没有一款成功在制造业应用的行业大模型。

如何加快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动AI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冯江华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构建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交融发展的自主生态。在技术侧,强化国家战略牵引,推动国产基础大模型、自主算力集群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核心领域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在产业侧,聚焦交通、能源等战略行业,依托领军企业开展试点示范,构建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同步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等全场景示范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自主基础技术和战略产业的相互赋能,以基础大模型赋能行业大模型的场景化落地与横向拓展,以行业大模型驱动基础大模型的技术迭代、应用纵深及跨域泛化能力升级。

第二,破解国产算力与数据发展瓶颈。政府引导,鼓励多方共建国产算力资源池,低成本向企业开放,为行业大模型、具身智能提供数据支撑。构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数据隐私法律法规,加速数据要素价值转化。

第三,突破制造业相关AI核心关键技术。政府引导支持重点攻关可解释性AI模型架构、异构计算芯片设计、隐私增强技术及可信算法引擎等关键技术,实现底层算法-芯片-数据安全的闭环创新,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第四,构建“产业升级-职业赋能-政府托底”三位一体就业保障体系。产业端升级上,聚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创造高质量岗位;职业端赋能上,以税收激励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重塑人机协作岗位和职业发展路径;政府端托底上,提前分析岗位重构趋势,制定兜底保障政策(失业救济+再就业扶持),缓解技术替代短期冲击。


编辑:胡明旺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