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悠悠驼铃诉变迁,边陲小镇谱新篇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3-14 16:37
分享到:

“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中蒙边境线上,有一座戈壁高原和山地占总面积近七成的荒凉小镇——乌拉特后旗。关于戈壁红驼的热血传奇,就在这片大漠孤烟直的苍茫大地上不断书写着。

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推测戈壁红驼走入乌拉特蒙古族的生活,至今约有二三百年历史。据研究考证,1648年乌拉特蒙古族移居阴山南北,延续了饲养骆驼的习俗。到了盛世繁华的丝绸之路时代,乌拉特后旗成为了蒙古草原通往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同时是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的交会点,还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万里长城的最北驿站。就在此时,骆驼的身影伴随着一群探险家出现了,清脆的驼铃声给寂静的大漠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异域文明交流融合的通途。到了明代以后,据《蒙古秘史》记载,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草场退化加剧,乌拉特后旗形成了戈壁地貌,加之明永乐时期高强度的“烧荒”(焚烧草场以抵御游牧民族进犯),致使生态恶化,反而形成了适合红驼生存的自然环境。于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一种毛色近紫红的骆驼——被当地人称为“戈壁红驼”,是牧民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

固然,戈壁红驼不过是一座不起眼的边陲小镇的物种,但就是这个“草原遗珠”,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日益欣欣向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农三牧”事业的变迁和成就,成为造福一方人民的特色产业,更成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典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戈壁红驼产业虽历经起起伏伏,最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下,在后旗人民的不离不弃、不断探索的实践中,一步步走向光明未来。

游牧阶段—最初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到六七十年代,当地牧民依旧沿袭着从前养殖戈壁红驼的传统,采取自由放牧的生产方式。平常,牧民们不会把红驼集中圈养起来,而是任红驼自由采食。红驼觅食一走就是几十公里、甚至一百多公里,它们的这种采食方式与当地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互动。到了要剪驼绒的季节,牧民们才四面八方去寻找自家的骆驼,最后把几户骆驼聚集到一起,进行集中生产。

当时,畜牧业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需要,引起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上畜牧界的专家、工作者进一步意识到,合理优化畜种配置要因地制宜,从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因此戈壁荒漠地区的骆驼养殖被提上日程,骆驼科学研究也逐步深入。这期间,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形成了一股“骆驼热”,这也推动戈壁红驼的养殖形成高峰。

衰落阶段—最难的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戈壁红驼遭遇危机,数量锐减。种种历史原因,造成戈壁红驼跌入低谷的局面。

一是人为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乌拉特后旗的牧民开始逐步定居下来。1984年以来,草原上陆续实行草场和牲畜双承包经营,牧户按照承包额各自围栏放牧,曾经自由的草原也划分了边界。围栏放牧,一方面容易造成过牧导致生态恶化、草场面积日益减少,另一方面也违背了红驼远距离游走采食的天性,导致红驼生存条件恶化,数量急剧下降。

二是市场因素。当时,养殖本地山羊的效益要远高于红驼,因而大大降低了牧民养殖红驼的积极性。20世纪末,饲养1峰骆驼的成本相当于饲养山羊的6倍,而骆驼带来的年收入仅比山羊高约25%。这导致许多牧民大量出售红驼,转而饲养成本相对较低、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山羊。

最后是自然因素,连续多年的干旱导致草场面积减少,使得红驼补饲成本越来越高。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陪伴乌拉特蒙古族走过二三百年间岁月的红驼,到本世纪初,数量骤减到4130峰。“苍天赐予的神兽”濒临灭绝,这让当地牧民痛心疾首。

挽救红驼—最大的努力

为了挽救渐行渐远的戈壁红驼,21世纪初,后旗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当地先后出台了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工程,开展红驼选育基地、红驼保护等项目建设,同时发展驼球、赛驼等民族体育经济项目,举办国际驼球比赛......全面扶持红驼产业。

起初是26户牧民自发成立了内蒙古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协会,致力于品种保护、畜种结构调整和生态恢复。2007年,牧民们又注册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这些带有集体合作性质的牧民协作组织,在红驼的养殖、驼奶和驼肉加工及销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维护市场秩序、维持价格合理区间、保障正当竞争作出了努力。经过十几年的保护性繁育发展,差点消失在大漠上的戈壁红驼又恢复了元气,数量稳步增长。

后旗不仅在养、加、销环节发力,还充分挖掘红驼文化、体育、艺术、科研等多重功能,提高产业附加值,打造红驼品牌,不断提高红驼产业的影响力。于是:

2005年,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驼球赛体育项目。

2009年,乌拉特后旗被命名为“驼球之乡”。

2010年,内蒙古保护骆驼学会专家组发现戈壁红驼具有现代骆驼的“精血全基因细胞”,具有很大科研价值。

2013年9月,在俄罗斯召开的“莫斯科国际双峰驼产业发展论坛”上,国际双峰驼学会为乌拉特后旗颁发了命名奖书——“奖励命名养殖戈壁红驼品种资源做出卓越贡献乌拉特戈壁红驼之乡—乌拉特后旗”。

2014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乌拉特后旗驼球列为竞技类表演项目。

2017年,乌拉特后旗建成戈壁红驼艺术馆,展示骆驼民俗文化场景。

在后旗人民的努力之下,戈壁红驼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日益发展壮大。

新时代新发展—最好的机遇

近十几年时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戈壁红驼的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乌拉特后旗立足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需要和现实可能,以撬动一产、整合二产、发展三产为主要思路,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展文化功能、开辟市场等方式,将驼产业推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戈壁红驼牧养、驯化、加工、生产、集散交易、旅游服务和文化体育全产业链条发展的产业融合系统。

乌拉特后旗骆驼牧养系统已成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之一,并取得了“戈壁红驼”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是全国仅有的一个以骆驼为主体获得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乌拉特后旗高标准骆驼牧养基地(托驼所)已取得“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双峰驼保护场”牌匾,英格苏公司被授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红驼科技小院”等殊荣。如今,群众参与骆驼产业积极性高涨,骆驼产业发展势头正旺,以驼奶、驼肉、驼绒、驼手工艺等为产品的骆驼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过去,戈壁红驼在漫无边际的荒原上从容游走,时光静谧慢慢流淌;

曾经,戈壁红驼和乌拉特蒙古族生死相依,在恶劣的环境中一起度过漫长岁月,驼铃声诉说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后来,苍天赐予的神兽一度黯然神伤、跌入低迷、陷入危机;

现在,戈壁红驼迈过低谷披荆斩棘不断崛起,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红驼产业的勃勃生机;

未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后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戈壁红驼一定会以矫健的身姿走向美好未来,红驼产业必将致富一方群众、幸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发展。(李知霖)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