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这座‘科创之城’,正以蓬勃之姿,向全球产业创新高地迈进。”来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在他的代表议案上写出了2024年合肥在科技产业方面的成绩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辖区长丰县更以95万辆整车产量跃居全国县域之首,尊界、蔚来和大众等车企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企业持续扩产,产值增长30%;全球首条搭载无FMM技术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开工;集聚全球光伏10强企业5家、中国储能10强企业4家,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超6万人;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6%、五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罗云峰表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动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带动城市综合能级不断提升。”
作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水平傲视全球,而除了已聚集了比亚迪、尊界、大众和蔚来等车企之外,合肥也已经在产业链下游加速延伸:电机、电池、电控领域的布局,使一条“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的全链条已经形成。在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潮流的背景之下,“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战新产业集群,成为了合肥的产业地标。
罗云峰介绍说,在新能源汽车一路飞奔的同时,在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和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肥也在加速。
2024年1月,中国的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这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的超导量子计算机。2024年11月,本源量子计算首次向国外销售“本源悟空”。
早在2008年,合肥在量子科技方面的布局就悄然开启:这一年,中国首个3节点全通型量子保密电话网络就在合肥试验成功。近年来,合肥搭建了量子信息的“一院三平台”基础研究创新体系,连续四年举办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全力打造“量子中心”。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目前在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全国首位。
随着低空经济成为2024年的热词,合肥也目光投向了低空。进入2024年后,合肥先后出台了《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围绕技术研发、适航取证、场景拓展、标准制定等,为低空产业提供支持。“合肥目前已经集聚了低空经济企业超过200家,组建了低空经济电池能源、飞控系统、适航三大研究院。面向未来,合肥将加快建设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产业先导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罗云峰说。
再加上商业航天领域已经汇聚了超过140家企业,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先导区也已在合肥揭牌启动,元宇宙、下一代人工智能等优质企业继续落户……合肥打造的未来之城,已经崭露头角。
除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美的设立在合肥的洗衣机厂内,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正在自动检测、码垛,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作着。2024年10月,这家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升级为“可持续灯塔工厂”,在绿色可持续方面获得了世界级认证。“灯塔工厂”在合肥已经有6家,这一数字在全国排名第三。
罗云峰还介绍说,配合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合肥也出台了工业领域实施方案,开展产业融合对接会专场活动,积极帮助企业专项再贷款、超长期国债等资金。2024年合肥技改投资实现项目数和投资“双千”目标,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已超70%,全市工业投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3.9%、创7年来新高,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85.7%。
使用工业互联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是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的重要希望所在。合肥已经初步形成了重点产业“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融合的发展态势生态,已经获批12家特色型、专业型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科创之城,必须是绿色之城。目前合肥已经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一企一策”节能降碳改造,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2024年度,合肥万元GDP能耗的用水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3家、绿色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2家。
罗云峰表示,这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带来几个议案,推动合肥申创第二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下一步,合肥将继续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奋勇争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罗云峰说,合肥正在“新质生产力”为笔,绘就一幅“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画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