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政协委员的身份让我深感责任重大。”谈及过去一年的履职体会,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直言,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
辛锋表示,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原创性技术突破等方面与美俄仍有差距,尤其是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亟待优化。
“科技成果必须具有经济属性,才能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辛锋呼吁,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技术使用费列支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从依赖财政拨款转向市场化运营。他建议,应通过政策松绑激发科研院所活力,同时加大核能领域基础研究投入,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长效支撑。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辛锋介绍,中核集团将数字化作为构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支柱,推出“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并在多个场景实现突破。近期,随着多家成员单位接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中核集团的智能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形成“自主平台+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在基础科研领域,DeepSeek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成为科研人员的“智能助手”。以核反应堆设计为例,中核集团旗下科研院所利用DeepSeek快速解析百万量级的国际文献与实验数据,自动生成技术路线对比报告,将方案论证周期缩短40%。在核燃料循环领域,DeepSeek通过模拟铀浓缩工艺参数优化,助力关键环节能耗降低12%。
中核集团与我国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行业知识大模型——“华知”AI大模型已经迭代到5.0版本。通过“华知”AI大模型,中核集团实现了核电设计、建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三门核电“灯塔工厂”入选国资委标杆案例,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认证的核电企业。在铀矿领域,依托物联网与远程操控技术,千里之外的矿山可实现“一键产铀、一屏掌控”,地浸采铀现场已实现无人化作业。
辛锋表示,AI在核工业的高价值场景挖掘仍需探索。目前,中核集团已梳理108个潜在应用方向,未来,将以数据优势为依托,推动核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核技术的应用已极为广泛。
对此,辛锋指出,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约0.4%,与发达国家普遍已达3%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