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永杰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化纤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的基石,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备受关注。3月10日,“纤维革新绿动未来——化纤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端论坛”在江苏昆山成功举办,这场盛会汇聚了行业内众多权威专家、企业代表以及科研精英,围绕化纤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释:化纤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端论坛 张永杰 摄
行业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指出,当前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正催生出一系列新材料、新制造、新组织与新场景。化纤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的源头和关键支撑,其创新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纺织行业的高度与韧性。一方面,市场优势、“双碳”目标牵引以及政策支持为化纤行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能;另一方面,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图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
在这一关键节点,端小平提出全行业应围绕四大战略维度构建发展新优势。首先,要坚持创新驱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化纤行业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其次,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化纤行业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绿色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再者,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提高化纤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最后,强化纤维品牌建设,以品牌优势赢得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化纤行业应注重品牌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
通用技术集团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刘海舟中表示,通用技术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进科研与产业、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新材料领域,集团不断拓展科研和产业布局,其新材料板块研发体系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研赋能产业发展的水平持续增强,涌现出一批前沿性、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释:通用技术集团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刘海舟
展望未来,刘海舟指出通用技术集团将从四个方面支持中纺院和行业伙伴协同发展。一是坚定支持行业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所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化纤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人才高地。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是支持科研资源的优化和模式的升级,提高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更加高效的科研创新模式。四是积极支持做强产业生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
图释:世名科技董事长陆勇
世名科技董事长陆勇表示,纤维材料革新关乎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使命。世名科技扎以原液着色技术为核心,瞄准高端应用,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化,推动化纤产业向绿色、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成为连接材料研发与终端应用的重要枢纽,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应用的闭环。陆勇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与行业同仁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新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也是化纤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的《高分子纤维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报告深入分析了纤维材料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实现路径,强调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图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
如今,纤维材料的应用已广泛覆盖民生基础(衣、食、住、行)与战略新兴领域(用、医、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多维支撑作用。朱美芳在报告中重点分享了聚苯硫醚超细纤维及其多维结构复合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双网络构筑强韧耐火气凝胶纤维的研究进展。这些前沿研究成果为化纤行业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纤维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望未来,朱美芳认为人工智能AI辅助聚合物开发势在必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纤维材料的创新发展。例如,东华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的国内首个纤维知识大模型——中国纤贝(AlphaFiber1.0)已正式发布,该模型将为纤维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帮助科研人员更高效地开展材料设计与研发工作。
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德在《化纤行业双碳驱动绿色转型》的报告中,深入阐述了欧盟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政策对我国化纤行业的启示。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的研发,这些举措为化纤行业的转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图释: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德
陈德指出,化纤行业应紧密围绕绿色低碳技术需求,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充分利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加快产业升级与创新步伐,从而突破转型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未来,化纤行业将朝着循环经济和生物基材料方向大步迈进,重点推进再生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以及生物可降解纤维等的发展。这些绿色技术的应用将有效降低化纤行业的碳排放,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技术成果:引领行业变革新方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本次论坛上,两项核心技术成果的发布成为了焦点,它们分别是“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和“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开发”,这两项成果代表了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通用技术中纺院正高级工程师邱志成详细介绍了“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该技术采用原位聚合法,先将颜料超细化分散在聚酯单体中,然后在超细颜料表面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量聚酯。与传统的色母粒着色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生产原液着色聚酯纤维,每吨生产能耗折合标准煤减少超过12公斤,可显著降低碳排放。
图释:通用技术中纺院正高级工程师邱志成
该项目成功开发了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并建成了全球首台套10万吨/年生产线。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品质,还有助于提高原液着色对传统染色的替代比例,减少纺织印染污染。该技术具有突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特点,通过工程推广,预计可形成百万吨产能,将显著提升我国原液着色聚酯纤维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我国原液着色纤维产业实现技术“领跑”。会议期间,还对该技术成果的终端应用效果进行了动态展示,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
通用技术中纺院副总经理崔桂新在《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报告中介绍,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纤维。Lyocell长丝具有绿色可持续、高质高档、竞争力强、需求不断提升等优势,高度契合国家政策与行业趋势,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图释:通用技术中纺院副总经理崔桂新
长期以来,Lyocell长丝面临着多项产业化难题,通用技术中纺院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成功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实现了国内首家300m/min全流程稳定制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化的全体系创新。Lyocell长丝在服装、家纺领域可满足消费者对纯天然、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其在工业丝领域凭借高强度、耐热性、耐久性等优势,有望成为交通运输和工业制造领域的生物基理想材料,市场前景广阔。
与会嘉宾围绕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成本控制、利润空间、产业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通过多维度思维碰撞,共同探索和开拓产业新机遇,为推动绿色技术在化纤行业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益思路。
携手共筑:行业绿色未来可期
纤维材料领域的技术革新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更是实现“双碳”目标、引领全球纺织产业链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在总结发言中代表活动主办方表示,作为纤维材料领域的“国家队”,通用技术新材和中纺院将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图释: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
姜俊华指出,未来将以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为支撑,与行业同仁携手共筑技术高地,持续攻关纤维材料领域“卡脖子”难题,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和“从1到100”的技术创新。同时,携手共建绿色生态,联合上下游企业,打造低碳循环的产业链闭环。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整个化纤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此外,携手勇担时代使命,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绘就化纤行业绿色发展的锦绣未来。
会前,与会代表一行还参观走访了世名科技,通过现场交流和观摩深入了解企业的实践经验,凝聚合作共识,深化合作意向。此次参观活动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有助于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本次论坛不仅是前沿技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凝聚行业发展共识的高端对话平台。化纤行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绘制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新质生产力答卷。未来,随着更多“好技术”“好产品”落地生根,将推动中国化纤行业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为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从此次论坛可以看出,化纤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化纤行业有望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