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并有望在2035年增长至3.5万亿元。
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程伟聚焦低空经济产业,提出加速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建议。
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培育期,但四大挑战犹存
当前,随着5G-A通感一体、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成熟,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底座,低空经济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程伟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我国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培育阶段,产业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基础良好。但同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空管理机制有待优化,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三是低空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四是低空产业发展尚未成熟。
首先,低空空域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与管理空白并存的现象,导致审批流程复杂,飞行计划申报渠道单一、审批时间过长,影响低空飞行效率。程伟表示,低空经济涉及的智联网、飞行器等新兴设备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和管理办法,导致监管难度大。
其次,无人飞行器起降平台、USS飞行服务站、充换电站、公共测试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硬件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城市空域管理平台、空域管理辅助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薄弱,同时缺乏有效的低空智联网、空中导航网支撑低空飞行调度及监测。
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综治、低空旅游、空中农业监测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低空经济在农林植保、工业巡检、测绘勘测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医疗救援和城市交通等潜力应用场景的开发上仍显不足。
程伟介绍,医疗救援方面,无人机投送医疗急救物资整体应用规模仍较小,城市空中交通方面,低空直升机通勤航班和空中出租车服务,集中在高端市场,距离大规模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eVTOL的电池能量密度和可循环充电次数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此外,在城市综治、低空旅游、物流配送等应用领域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构建“连得上”“看得见”“导得准”的低空智联网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但产业协同不足,生产端主导发展趋势明显,消费需求端的产值较低,缺乏产业集群效应。市场需求开发不足,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当前低空经济产品缺乏价格优势,以eVTOL航空器为例,产品造价高,载客量较少,应用初期主要服务对时间敏感、愿意支付更高费用的小范围群体,距离全社会规模化推广普及相对遥远。
为了加速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程伟提出四大建议:一是完善政策与空域管理体系;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及低空智联网建设;三是拓展低空多元化应用场景;四是推动产业链生态发展。
湖南省作为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程伟向中国工业报介绍,当前低空智联网建设成本高,以长沙黄兴会展低空试点区为例,实现26平方公里低空智联网覆盖需要5G-A通感一体基站20个,建设成本高达1200万元,可以通过政府资金予以补贴20万元/基站。
针对低空智联网建设,程伟建议打造低空导航系统,并加快低空智联网建设。推进5G+北斗高精度定位全域覆盖,空中定位精度提升至水平3-5cm/垂直4-8cm以上,建立低空三维航图,打造低空导航系统,建设低空导航监视系统,实现终端固定率保持在90%以上,保障飞行高效安全。
据了解,中国移动5G-A通感一体技术的诞生实现了空域“低慢小”物体的精准感知,实现探测面小到0.01平方米的目标感知。基于5G-A通感一体、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融合低空雷达、频谱监测、光电跟踪等技术,构建一套“连得上”、“看得见”、“导得准”的多模态融合低空智联网,为未来“空中交通系统”提供信息底座,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需要完善产业链布局,形成上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生态。程伟最后表示,要加强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低空经济与各种产业生态加快融合,推行“低空+”产业链协同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