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办民生主题记者会:聚焦就业、医疗、城市更新

作者: 余娜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11 09:5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3月9日下午3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就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卫生健康等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民生保障向普惠性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民生改革发展,政策惠及广大群众。在落实推进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工作上,民政部将从哪些方面进行落实?

对此,陆治原表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概括讲就是要推进“四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普惠性,强调的是保障对象的普遍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儿、弃婴大幅减少,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推动儿童福利从孤弃儿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延伸。

第二个转变,是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一的物质帮扶已经不能够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现实需要。下一步,将在以资金和物质救助为主的兜底保障基础上,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等。

第三个转变,是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例如社会救助,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好困难群众的难题。

第四个转变,是手段方式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方式转变。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将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运用,深化民政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进更多事项线上办、掌上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谈及今年的就业形势,王晓萍表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需要保持在3000万以上,还有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可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呈向好态势。去年,面对国内外交织叠加的多重困难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推动经济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也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的良性循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鲜明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将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王晓萍坦言,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今年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广大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组织实施就业支持计划;有效提高人岗匹配效率;着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围绕先进制造业、消费新热点、民生新需求、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行业,面向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等,加大就业岗位释放力度,分领域、分类别制定专门的方案。同时,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政府补贴等存量就业政策,及时储备和出台就业增量政策。”王晓萍透露,“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人员数量,实施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全面推广求职训练营,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升就业能力。面向脱贫人口等农民工,拓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强化劳务协作、打造劳务品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纳入改造

实施城市更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倪虹介绍,从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增设养老、托育设施近8万个,增加充电桩105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地下管网约50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4万多个、建设城市绿道12万公里。“‘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我们将重点从两个方面抓好落实。”倪虹说。

第一,抓体检,找准问题。城市和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人要保持健康,就要通过体检,发现病灶、找到病因,开准药方、解决问题,城市也一样。经过前一阶段的试点探索,现在,“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已经成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共识。体检发现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290多个地级市已经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我们还将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也开展体检。

第二,抓项目,解决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下功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重点有三类。

民生类项目。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着力抓好三件事:一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二是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三是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重点是聚焦“一老一小”,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增补托育服务设施、儿童活动场地。

发展类项目。更新一批老工业区、旧厂房,植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筑巢引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一批老旧街区,打造精品街道、城市客厅,建设活力街区。保护、修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推动活化利用,让城市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安全类项目。再建设改造地下管线15万公里以上,守护好城市的“里子”和“良心”。推进调蓄设施、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工程项目,聚焦消除城市的严重易涝积水点,再完成1000个排水防涝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三举措推进慢性病防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

雷海潮介绍,根据最新统计快报结果,2024年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2024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比2019年提高了1.7岁。全国31个省区市人均健康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健康公平性正得到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已见到积极成效。

“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八个省市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未来中国居民预期寿命提高的潜力仍然是明显的,仍然是可望可期的。”雷海潮说。

雷海潮提醒,我们也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卫生健康工作需要持续加强,要落实好党中央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体重管理的工作。

继续推动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慢性病防控尤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些家庭中已经配置了体重秤,有的宾馆和酒店也已经在房间里面标配了体重秤。呼吁更多的宾馆酒店参与到这样的行动中,为体重管理、慢性病防控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了时令节气与健康的新闻发布传播行动,基本上每两周会举办一次时令节气与健康知识新闻发布会,这样的工作今年将继续坚持。

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


作者:余娜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