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推动“体育+旅游”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10 08:5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其中明确指出要“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工艺设计师张淑芬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一份“关于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张淑芬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说,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双重优势:一是乡村既是健身休闲与体育产品开发的物质基础,又是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发展共栖的空间;二是体育旅游的包容性强,能与生态养生、乡村旅游、农业休闲、中医药养生、生态餐饮等多种产业聚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体育旅游以其涵盖范围广、包容性强等特点,现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国在《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就提出:“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丰富贫困乡村地区群众的体育生活。”“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地依托可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收”。

例如火爆出圈、吸粉无数的贵州榕江县的“村超”、“村BA”让前来观赛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和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买入快车道成功案例。

“保定作为‘奥运冠军之城’,积极发展户外运动产业,通过举办马拉松、匹克球巡回赛、‘恋乡.骑行保定’等千余场赛事活动,打造了‘农体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张淑芬介绍。

体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也是促进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与未来共同富裕的现实举措。

为此,张淑芬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将体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考虑乡村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和体育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体育旅游项目。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骑行道等,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改善乡村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结合乡村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如乡村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民俗体育表演等。推出体育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乡村特色展演等与体育项目有机结合,打造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打卡。

培育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加强对乡村居民的体育、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乡村体育导游、赛事组织者和服务人员。鼓励大学生和专业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体育和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体育与农业、手工业等乡村产业的融合,开发体育主题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引导乡村旅游企业与体育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体育+旅游产品。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举办乡村体育+旅游推介会、展销会、综合展演等活动,拓展客源市场。

政策支持。出台支持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设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体育旅游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爱护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繁荣,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张淑芬表示。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