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代表彭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09 17:4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今年上会的建议,主要围绕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话题展开,这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委主任彭寿告诉记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必经之路,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彭寿表示,大科学装置作为前沿性、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承载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通“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创新闭环的关键支撑。

彭寿介绍,目前,我国布局建设、在建和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量超70个,数量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梯队,技术上也逐渐实现部分领跑,但“建设与运行脱节、工程与科研割裂”现象,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建制化研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创新效能,依托大科学装置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依旧任重道远。

“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依托大科学装置实施大科学工程、组织大科学计划、打造大科学中心,已成为大科学时代下,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标志。”彭寿表示。

但面向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我国大科学装置的类型和领域布局仍不尽合理,对产业需求的定向支撑能力不足,如非晶态材料等复杂体系结构动态监测能力薄弱、时间分辨原位表征专用线站仍处空白,导致我国半导体封装玻璃等前沿非晶材料研发受限。同时,数据驱动能力欠缺,逆向设计效率低下,难以通过AI模型训练与精准预测新范式,对材料研发、设计、中试、转化形成有效支撑,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大科学装置效能激发。

对此,彭寿建议,依托现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行业专用大科学装置平台,比如面向非晶材料的原位动态表征线站和跨尺度非晶材料超算中心等,由行业领军科技型企业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力量参与,整合“配方-结构-性能”全维度数据,增强材料定向研发能力,以大装置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

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大科学装置创新集群,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等协同联动,集成大科学装置原位解析、AI工艺优化等功能,布局建设材料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与中试基地,贯通“装置-中试-产业”链条,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活力,搭建“从1到10”成果转化桥梁。

“还要积极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创新多元化经费支持方式,重点支持专用线站建设、数据平台开发及中试基地打造,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数据链‘多链融合’,发现一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彭寿建议。

此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我国基础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绿色转型不是简单淘汰传统产业,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开辟发展路径,拓宽发展空间。

“国家、地方和行业协会采取系列举措加速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如建材行业通过实施产能置换以及错峰生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集中行业力量做好关键绿色低碳共性技术攻关,加大对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建材行业‘六零’工厂建设进程,积极探索‘极致能效’,不断提升行业绿色发展质量、发展效能、发展水平。”彭寿介绍。

但由于产业机构、市场需求以及能源结构限制,我国基础产业相关政策调整效果减弱。同时由于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机制不健全,碳排放数据库缺失等,面对美欧“碳俱乐部”、欧盟CBAM等对我国基础产业优势产品如钢铁、铝、水泥等贸易打压,我国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因此,需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产业碳管理体系创新,立足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打出碳双控、碳考核、碳管控、碳评价、碳足迹的“组合拳”,为基础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此,彭寿建议,加快实施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的碳排放双控,统筹建立重点行业管理清单,以碳排放总量为约束,以碳排放强度为差异化考量指标,加速构建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主的行业低碳发展模式,重塑产业发展模式、市场体系及供需关系。

加快开展基础产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加快构建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对标国际制定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速开展重点细分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分级评定和管理,有力地支撑我国优势基础产业产品“走出去”。

“持续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将供应链长、中小企业密集的排放行业,如玻璃、纺织等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科学分配碳排放配额,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鼓励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推行CCUS等碳汇项目,构建共建共担共享的碳交易工作格局。”彭寿建议。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