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烯烃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我国乙烯、丙烯产业快速发展。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对烯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郑月明表示,要保持烯烃产业竞争力,必须由注重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
针对全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郑月明建议:一是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避免政策执行“打折”现象。二是引导职业教育院校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实操能力。三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
推动烯烃产业升级
烯烃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乙烯、丙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乙烯、丙烯第一大生产大国。受多重因素影响,乙烯、丙烯下游产品需求增速放缓,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相关产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郑月明表示,要提升烯烃产业竞争力,必须避免“规模论”,重视“含新量”,由注重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为此,郑月明提出四个方面建议。
一是出台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力度,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是要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
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产能在全球合理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产业工人是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高技能人才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年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2024年8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为该项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202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激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围绕支持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总量持续扩大,素质稳步提升。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约为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约为30%,但与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高技能人才占比近50%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郑月明向记者表示。
郑月明分析,对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国家顶层设计已经比较全面系统,但在具体执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支持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选用育留”等多个环节。企业不仅要消耗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长期系统性的培训和激励,还会面临人才培养后流失无法获得预期回报的风险。,需要一些支持政策,提高企业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存在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情况。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存在一定差距,滞后于新技术迭代和产业发展节奏。例如随着新材料技术进步,一些新兴材料的研发和工业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国产化水平快速提升,但是很多职业院校课程还停留在传统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阶段。
第三,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不够,住房补助、技能竞赛奖补等政策落实力度不够,执行过程中有“打折”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郑月明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把支持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落到实处,通过专项补贴、成果奖励等方式提升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二是引导职业教育院校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建设,鼓励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支持院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激励力度,结合产业园区实际情况,支持建设园区周边人才社区,提高高技能人才补贴和市级以上技能比赛的奖补标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足额兑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