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亿赛道上的“生死时速” 大圆柱电池能否跑出下一个宁德时代?

作者: 祁晓玲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07 22:4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一场由“大圆柱全极耳电池”引领的技术革命正悄然重塑行业格局。从特斯拉第1亿颗4680电池下线、宝马首款搭载大圆柱电池的车型量产到中国云山动力首条46系大圆柱超充量产线投产……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宣告大圆柱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步伐加快。

技术突破:全极耳结构如何颠覆传统?

“大圆柱全极耳电池是结构创新与制造技术的结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大圆柱电池产业应用研讨会上强调。传统方壳电池的极耳数量有限,电流分布不均易导致热失控风险;而全极耳设计通过环形极耳结构,使电流、温度分布更均匀,大幅提升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穆骏峰进一步解释其PSS电池技术的三大优势:一是极高功率,三元体系下功率密度达1000W/kg,支持6C放电;二是极低温度,零下20℃仍可保持70%容量,突破低温瓶颈;三是极致安全,通过智能传感预警实现“零着火”。

上海大学卢世刚教授指出,大圆柱结构的标准化特性可降低30%以上组装成本,同时减少热失控扩散风险,“未来2-3年,大圆柱或将成为继方型电池后的主流形态”。

市场竞速:千亿赛道上的“生死时速”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销双双突破1000GWh,但行业竞争已从“卷成本”转向“卷技术”。据中国电池网统计,2024年动力电池领域投资额同比大幅缩减,初创企业存活率不足3%。在此背景下,大圆柱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及适配新兴场景的能力,成为破局关键。

“今年全球大圆柱电池需求将进入百GWh量级,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千亿。”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预测。特斯拉、宝马、蔚来等车企的入局,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云山动力等企业的技术卡位,让这一赛道迅速升温。值得注意的是,大圆柱电池在低空经济(如eVTOL飞行器)、人形机器人、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其“高功率+宽温域”特性正打开增量市场。

产业链角力:生态协同决定胜负

“大圆柱电池的竞争本质是产业链生态的竞争。”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曹卫斌直言。从设备、材料到终端应用,全链条协同成为规模化量产的核心挑战。以云山动力为例,其与逸飞激光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条46系磁悬浮量产线,仅用2个月实现从设备交付到投产,创造了“海曙速度”。而特斯拉加州工厂的4680电池周产能仅满足千余辆ModelY装车,折射出良率与生产效率的行业痛点。

广东傲世鑫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文伟则呼吁“以开放促共赢”:“需共建标准平台,突破干法工艺、全极耳焊接等技术壁垒,并通过梯次利用与闭环回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云山动力:中国创新者的突围样本

作为国内大圆柱赛道的“破局者”,云山动力的发展路径颇具代表性。公司聚焦46系大圆柱超充电池,一期1.5GWh产线日产能达7.5万支,采用磁悬浮组装线和快速浸润注液技术,将制造周期压缩至8天。其PSS电池技术通过材料体系迭代(如磷酸锰铁锂、高镍高硅负极)和结构优化,计划在2025年推出能量密度达370Wh/kg的三元产品。

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定凯透露,公司已获近亿元融资,并将在2026年启动二期产线建设。“产业的繁荣需要生态共建”他强调,“云山愿与伙伴共推大圆柱成为全球新能源革命的‘中国方案’。”

挑战与未来,谁将主导下一个十年?尽管前景广阔,大圆柱电池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生产效率与良率。特斯拉的产能瓶颈警示行业需攻克工艺一致性难题;其次是成本控制。干法电极等新技术需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验证;另外是要标准统一。46系尺寸能否成为全球共识,决定生态协同效率。

卢世刚教授总结:“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产业链协作能力的试金石。”随着中国企业在装备、材料、应用端的持续突破,大圆柱电池或将成为中国从“产业跟随者”迈向“标准制定者”的关键一跃。

从“卷成本”到“卷技术”,从新能源汽车到低空经济,大圆柱电池正以技术革新重新定义动力电池的价值维度。在这场千亿市场的竞逐中,中国企业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或将书写全球新能源革命的下一章。

作者:祁晓玲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