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安远实践:以制度创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解码赣南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改革样本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3-07 15:58
分享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产权交易难、资源盘活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拦路虎”。安远县以制度创新破题,于2024年9月成立赣南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短短半年内,中心盘活300多万元农村沉睡资产,通过"制度保障-市场运营-要素重组"的创新闭环,为新时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

制度性突破: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枢纽平台

数字化确权:让每一寸土地都有“身份证”

面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通、流转不畅等难题,安远县构建起"三项确权+数字鉴证"的产权保障体系。全县152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数字化确权,建立包含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12类产权的大数据库。通过区块链技术,每宗交易都“上链”存证,确保交易可溯源、可验证,彻底解决了农村产权流转中的信任危机。

市场化定价:释放资源真实价值

中心独创"三阶定价"机制:指导价由第三方机构评估,基础价经村民代表大会确认,最终成交价通过竞价平台形成。通过"专业指导+民主决策+市场竞价"的定价模式避免集体资产流失,确保农民获得合理溢价。在集体经营资产出租案例中,永丰村村集体通过竞价交易,成交价由13.2万元/年提升至25.08万元/年,较基础价提升90%。这一突破得益于市场化交易机制释放出资源的真实价值,最终溢价收益反哺村公共事业和村民分红,形成"资产盘活—收益共享—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级服务体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建立"1个中心+18个乡镇服务站+152个村级服务室"的三级服务体系,以“县-乡-村”联动的模式织密服务网格,实现全县152个行政村全覆盖。通过“安远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信息发布、在线竞价、电子签约等全流程数字化,平均交易周期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

治理创新:重构乡村经济生态的安远实践

阳光采购:推动基层治理转型

针对村集体采购长期存在的"微腐败"痛点,中心创新建立小额采购商家库制度。通过"信用评级+大数据筛查+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面向全县征集商家,并通过大数据比对供货价,对商家实行“一年一库、定入随出、违诉必淘”的动态管理,从87家报名企业中遴选出20家优质供应商。制度实施以来,不仅实现村集体采购成本同比下降17%,更形成降本增效、活力迸发的良性循环。在盘活集体资金存量的同时,依托透明化采购流程有效提升村级治理公信力,使资金使用效率与群众满意度实现双提升。

林权制度深化改革: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出台《安远县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将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公益林(天然林)等非木质经营收益权,以及入股、托管、合作等权益纳入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登记管理范畴,进一步拓展林地经营权权能,释放林业资源潜力。鼓励村民和村集体将经营权流转给国有林场,推进集体林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场村共建”,场村合作发展营造林、油茶、毛竹、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收益按比例分红,2024年,场村共建营造林9.27万亩;新造油茶1.2万亩,毛竹经营1.13万亩;建设森林康养基地4个,打造4个森林康养基地、建成林下经济场村合作示范点6个。

金融赋能: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依托产权交易中心数据平台,整合土地确权、交易履约、经营效益等涉农数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画像模型。创新“产权确权+信贷授信”联动机制,通过“财农信贷通”“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2024年累计发放两类信贷资金4.02亿元,覆盖1135户主体,其中63%的贷款以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产权为抵押,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闭环转化。中心同步建立信贷资金流向追踪系统,确保资金定向投入产权交易目录内的产业项目,形成“产权流转-融资增值-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制度创新效应: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显现

要素配置效率几何提升:从碎片化到规模化

通过交易中心平台,土地碎片化流转转向规模化运营。版石镇、新龙乡、孔田镇共5个行政村集中流转连片耕地6200亩,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建设富硒水稻基地,亩均产值由1000元提升至1500元。林权交易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全县新增林药林菌种植基地2.55万亩。

集体经济质变:从资源到资产,从农民到股东

改革催生"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深刻变革。鹤子镇阳佳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富硒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将500余亩土地作价流转出租,通过“技术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构建“村集体+农户股东”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还可享受基地分红、基地务工工资等收入,2024年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富硒蔬菜720吨,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30余万元。

鹤子镇阳佳村的郭大叔,将自家闲置的5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不仅每年获得租金收入,还在基地务工,年收入增加了4.2万元。他说:“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土地流转后,收入稳定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乡村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公开透明的交易机制倒逼村级治理规范化。采购回扣、资产贱租等问题同比下降,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提升。依托“数字见证+群众监督”机制使每宗交易平均有790人次参与在线监督,实现“全程留痕、追溯可查”,真正实现“阳光下的交易”。同时,将交易规范延伸至村民小组层级,配套开展“村务明白人”培训31场,推动基层干部依法履职能力提升。

展望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构建区域要素交易共同体

推动与周边县市建立"赣南农村产权交易联盟",探索跨区域要素配置。规划建设"数字产权交易中心",接入全国要素交易平台,实现"地方资源-全国资本"的精准对接。

深化"三变"改革集成创新

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向纵深发展。试点"宅基地使用权+乡村文化旅游"复合开发模式,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路径。

打造乡村振兴金融创新试验区

开发"产权收益权ABS"等金融产品,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推动"碳汇交易+生态产权"融合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结语:县域改革的时代价值

安远县的改革实践,不仅盘活了300多万元的农村沉睡资产,更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现实路径。这种源自基层的改革智慧,正汇聚成推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县域方案。(安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