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曹雅丽
2月14日,全国首个“空地协同”智慧物流运营中心——丰翼宝安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在深圳市宝安区正式启用。
2月16日0点10分,搭载羊肉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FP—98从陕西榆林榆阳马合通用机场起飞。这个身长12米的“空中快递员”以180公里时速穿越黄土沟壑,经过2小时47分的(传统的陆运至少需要8小时)平稳飞行后,精准地降落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标志着榆林至西安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地完成了飞行测试。
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会同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打响物流降本增效的攻坚战。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晓华表示,《通知》是推动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其中最大“亮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协同性。
据了解,《通知》是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文件要求,着力夯实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基础,推动建立物流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促进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通知》明确,试点工作主要任务为四个方面:多式联运数据开放互联;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数据融合应用;国际物流数据综合服务;国家物流枢纽间数据互联共享。
畅通经济“血脉”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特别是伴随着电商的崛起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物流成为我国经济的“血脉”。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推动物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增强创新驱动效力,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密集落地。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调结构、促改革为主要途径,统筹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明确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之后,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细化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各细分领域实施方案,在政策层面构建起了“1+5”框架体系,聚焦打通交通物流堵点卡点,部署了18项重点工作。
《通知》提出,聚焦物流行业发展突出问题,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打通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业务系统数据,创新物流数据交互模式和解决方案,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机制,建立健全物流数据分类及交换应用标准规范,形成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促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当前我国物流领域数据共享方面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缺陷,相关部门率先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就是为了打破这样的阻碍。
“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对行业数据共享开放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更对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赵刚说。
目前,我国物流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我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预计2025年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望达到3000亿元。然而,我国物流行业面临总量增长趋缓、成本压力高企、国际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等新的挑战,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问题比较突出。
“宏观层面的结构、体制、机制,成为我国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梁伟华认为。
物流成本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是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不仅关乎企业运营效率,也直接影响经济整体竞争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分析,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赖于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建设,离不开适宜的政策环境。
“我国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推动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化管理制度,从而减轻市场分割程度,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政策引导和协调推动下,物流运行环境不断改善,物流与产业加速融合创新,市场规模优势继续巩固,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2月1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畅通工业“筋络”开放数据提升物流效能
工业品是社会物流的主体,物流的提质降本增效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随着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向高质量增长转型步伐有所加快,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2024年,伴随新质生产力发展升级,我国物流结构向优、管理向质发展:高效运输方式恢复较快,占比有所提高;协同运输方式发展态势良好,联运衔接更加紧密;水运效能有所提升,长距离运输公转水稳步推进;供应链体系逐步建立,协同推动全链条降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总经济师崔忠付认为,伴随着物流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供应链条上各经营主体均产生了大量围绕自身业务场景的数据,但各主体间的数据流通依然存在障碍,包括数据的确权及隐私权等问题。
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物流行业在向着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枢纽布局不均衡、多式联运整合度不够、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早在2017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支持地方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等,缓解通行压力,提高配送效率。
赵刚认为,物流领域数据开放互联既涉及物流全链条上的制造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等各类企业数据开放互联,也涉及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服务领域数据开放互联,还涉及发改、经信、商务等管理部门数据开放互联。
2024年,我国物流运行呈现积极变化,全年景气指数均值为51.7%,呈“前稳后升”格局,与货运量运行态势同步。同时,新质产业稳步发展壮大,智能制造、高技术制造等高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工业品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各领域物流总额占比基本稳定,工业品物流总额超过318万亿元,占比88%。其中,智能制造和高技术制造产品,光电子器件、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的产量,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成为工业品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亮点。
同时,绿色化、数字化类型物流需求发展态势明显。2024年,全国新增新能源物流车超过30万辆,占新增物流车辆总数的40%。
另外,我国数字智慧环境持续升级,拓展消费需求场景多元化,助力民生消费物流潜能释放。2024年,我国消费物流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万亿元,支撑跨境电商出口额达2.63万亿元,成为支撑国货“出海”的重要途径。
“数据开放互联是提升多式联运效能的关键。”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不断上升,物流企业在积极探索降本空间的同时,也必须兼顾服务质量的稳定与提升。”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说。
畅通枢纽节点打造物流数据互联建设范本
《通知》要求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16个城市,要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建设,以成效显著的试点项目为基础,形成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落地实施的模式。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物流具备长期向好的发展条件,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核心驱动力。《通知》以覆盖东中西部典型区域、兼顾超特大型城市为原则,选取天津、唐山、宁波、金华、合肥、临沂、郑州、洛阳、武汉、宜昌、广州、海口、重庆、成都、乌鲁木齐、霍尔果斯16个城市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通知》要求,16个城市要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建设,以成效显著的试点项目为基础,形成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落地实施的模式。
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国物流供应链呈现的四大发展趋势:全球贸易互联互通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从信息化、数字化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从单一运输方式向多式联运发展趋势更加紧迫;“中国联世界、世界联世界”趋势民心所向。
据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介绍,物流行业要在国家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深度发展。绿色低碳方面,需要积极推广新能源运输车辆、可降解包装材料以及智能仓储管理,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数字化与智能化方面,应不断完善末端投递场景下的无人化、智能化技术,强化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数据共享,为更多产业场景提供柔性定制化物流服务。
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分析,我国加强交通枢纽节点与运输通道的有效衔接将显著降低中转环节的时间与费用成本,同时在多式联运中结合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各自优势,可提高货物流动速度并减少运力浪费。
该负责人建议,要想让这些重点落到实处,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支持:首先,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上进一步明确物流枢纽和通道建设的优先序,为企业提供较为稳定的投资预期和行业指引。其次,给予在土地、税收、信息互联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可以缓解物流企业在前沿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压力,让其更有动力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同时,在财政与金融层面对物流企业的融资和补贴加以扶持,也能帮助全行业在新一轮技术与业态创新中赢得先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