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一边是年产值超600亿的养老机器人市场蓝海,一边是九成老年人用不起、不敢用、不会用的现实困境;一边是实验室里突破性的具身智能技术,一边是家庭场景中“连端碗水都战战兢兢”的基础功能落差——这场关乎2.8亿人晚年福祉的“智能突围战”,正是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今年两会的建言焦点。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张云泉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充满科技温情的领域——用中国人的智慧,造中国人用得起的养老机器人。
老龄化催生迫切需求,技术突破奠定发展基础
“养老机器人不是‘未来科技’,而是当下必须抓住的民生机遇。”张云泉表示,据民政部统计,2023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4%,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九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护工年流失率高达30%,助洁、助餐、助行等基础服务缺口巨大。
而这类服务正是养老机器人所擅长的工作,我国养老机器人研发起步早、积淀深,经历三十年技术迭代,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24年,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项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正式发布,为产品设计、数据安全等提供基准,这标志着中国技术开始引领全球规则制定。
张云泉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表示,养老机器人是破解居家养老难题、培育银发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需从技术攻关、场景适配、生态构建三方面发力,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针对当前进展,张云泉特别强调场景适配性:“机器人需像‘家人’一样理解老人需求。比如语音交互要适配方言和模糊表达,动作控制需兼顾安全性与适老化设计,这些正是我国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破解“三重矛盾”:从技术瓶颈到普惠应用
面对产业现状,张云泉直言存在三大矛盾:康复机器人火热与居家场景冷清、高技术成本与普惠需求、单一功能与复合任务需求。
当前,我国养老是“9073”的格局,即约90%老年人在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然而,目前七成研发资源集中于机构用康复机器人,但九成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家庭伙伴”。因此家庭养老机器人应该是政策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对此,张云泉提出将家庭/社区机器人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在辽宁、重庆等老龄化突出地区建设创新示范区,通过税收优惠、场景开放等政策降低企业试错成本。争取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养老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技术层面,可以集中攻关语音交互、情感识别等“软能力”,同步研发低成本传感器、柔性机械臂等“硬部件”,支持养老机器人整机产品纳入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按规定享受首台(套)支持政策,鼓励整机快速突破。
最关键的是,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鼓励高校开放老龄行为数据库,企业提供真实场景反馈,通过“技术经纪人”机制加速成果转化。张云泉建议,国家应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共建聚焦家庭/社区养老机器人的具身智能重点实验室,并将创新成果优先在重庆、上海、辽宁等省市产业化。
“要让技术‘沉下去’,比如开发千元级助浴机器人,比追求‘全能但昂贵’更紧迫。”张云泉举例称。
谈及未来,张云泉描绘了智能养老新图景:机器人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家庭成员”。通过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融合,设备可主动感知老人情绪波动、预警健康风险,甚至协助管理慢性病。“就像有位‘AI子女’常伴左右,这才是科技的温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