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霍悦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怎样更有效地推动创新?是全国人大代表、中铁高新工业总工程师兼中铁装备集团首席专家王杜娟长期关注的问题。
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涉及地质、机械、力学、电气、控制、测量等多学科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这句话是中铁高新工业深耕研发创新历程的使命担当,也是王杜娟这些年来积极引领团队,聚焦前沿技术探索,优化创新体系构建,促进科技成果应用的真实写照。
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王杜娟继续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在加强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深化AI技术融合应用、加大前沿技术布局等方面有更实举措。另一方面,希望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多举措培育产业工人队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人才根基。”
加快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传统制造业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加快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路径。”王杜娟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制造业企业内外部,仍存在转型认知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AI技术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问题。
为此,王杜娟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工信部牵头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级分类指南》,明确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的转型路径;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的云服务、AI算法采购给予补贴;建立“政府+协会+服务商”联合诊断机制,提供“一企一策”改造方案。
二是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平台,开放共享供应链数据。加快5G网络、物联网传感器在车间、仓储、物流环节的覆盖,实现设备全连接。
三是深化AI技术融合应用。设立制造业AI专项,引导企业深化AI场景应用,打造行业标杆,推出类似灯塔工厂评定的AI场景应用标杆评选。
四是加强人才引育与协同创新。实施“制造业数字工匠”计划,校企共建AI学院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组建数字化攻坚团队。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共性技术难题。
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高精尖”科技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AI大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成为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的重要举措。”王杜娟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面临制度细节不完善、社会认知有偏差、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存在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社会认可“热而不高”、培养体系“通而不畅”等现象。
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王杜娟建议,一方面加快国家和各省市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制定,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落实激励政策,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支持。
另一方面,建立全国性“产业工人数据库”,实现技能认证跨地区、跨行业互认。针对产能调整行业,提供转岗培训和新业态就业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个性化学习系统,动态分析产业人才需求,精准推送岗位信息。
“此外,推行‘教育工厂’模式,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100个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技术经验与教学资源共享。”王杜娟表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