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如何通过市值管理、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挥引领作用?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又该如何化解风险、激活发展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全联并购公会常务会长、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今年将关注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领作用、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事项。
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范树奎表示,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当前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共计5396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比57%,其中央企上市公司数量占比9%,市值占比超过3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引领地位。
“然而,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存在估值偏低、创新活力不足、并购不活跃,传统产业特别是国有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转型困难,公司治理透明度待提升、引领示范效应弱等问题。”范树奎指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通过市值管理、吸收合并、并购重组等方式,树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产业升级转型、科技创新标杆典范,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创造世界一流并购标杆。
为此,范树奎建议,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创造价值工具,发掘新质生产力特点,采用多元化估值,全面反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建议支持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将优质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加强产业重组并购,特别是推动“专精特新”的业务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鼓励专业机构充分发挥价值发现功能,帮助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现资产重组,并进行价值重估,助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现价值重塑,引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转型升级。
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跨界整合,打造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示范标杆案例。范树奎建议,鼓励传统行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树立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跨界并购标杆。特别是国企房地产上市公司,可通过并购重组或跨界整合进入新兴领域,创造国际一流并购案例典范。
范树奎建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成为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引领者,探索树立将未盈利的科技企业作为并购重组标的的案例标杆。鼓励对经营困难国有控股小市值及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整等多渠道实现产业升级,减少退市风险,释放资本市场资源空间。
无论国企、民企,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功能作用都很突出,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范树奎表示,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字关口。据国家数据局统计显示,2022年至202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三年无增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下降到50%,已降至2012年公布民间投资数据以来的最低点,影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资金周转效率持续下降,全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由2020年的40多天上升至2024年的近70天,民企流动性风险加剧。企业破产案件数量由2020年4万余起激增至2024年超过10万起,其中2024年企业重整逾5万户,民企占比超过90%。
“当前化解民营经济系统风险,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可持续、健康与高质量发展,是防范经济结构失衡必要举措,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范树奎表示。
对此,范树奎建议,完善民营经济风险化解机制,鼓励用好用活重整工具,赋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立民营经济流动性风险长效保障机制,提升民营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赋予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主体地位,融入国家整体创新体系,释放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建立民营经济统计体系机制,为政策制定、经济分析和精准扶持提供真实数据基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