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 天能绿色转型与创新突破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06 08:50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天能控股集团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中,天能如何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面对人才短缺、技术瓶颈等挑战,天能又有哪些应对策略?未来,天能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力量?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天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张天任指出,新质生产力为企业带来了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等显著变革,但也面临人才短缺、技术瓶颈等挑战。他呼吁国家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推动中国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过去一年,天能国字号绿色‘金名片’新添三枚增至48枚,浙江新材料公司、河南晶能公司,浙江昊杨公司分别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和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张天任对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说,在“铅氢锂钠”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发布了天冠Max、天冠、钠储1号聚阴离子、钠电T2、泰博麒麟、泰博金刚等新品,天能自研自产10台氢燃料系统交付运营。

在张天任看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给天能集团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上,通过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改造,天能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天能电厂供电煤耗较计划值优化21.4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下降0.55%。天能孵化的“铅蛋”数字平台,构建全国首个废铅蓄电池回收闭环系统,年回收量达125万吨(占全国1/3),资源利用率超99%,解决行业回收痛点,获政策支持及全国性奖项。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挑战。”张天任指出,人才层面,尽管我国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但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人才数量仍显不足。尤其专利申请、审查、维权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例较低,对于新兴产业和高端技术保护能力较弱,部分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发展方面,能源产业竞争激烈,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能源安全风险犹存。技术研发上,部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进程艰难,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行业标准也有待统一。

张天任呼吁,在未来,希望国家在人才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加强基础人才、保护人才、运用人才、服务人才、战略研究人才储备、国际化人才6类重点人才培育。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意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传统增长模式,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这不仅关乎经济结构优化,更是实现‘双碳’目标、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张天任指出,未来,新质生产力将重构生产要素组合,催生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战略性产业,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经济注入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对此,张天任指出,当前,天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上还存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需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需突破、产业链协同与数字化深度不足、国际化布局需加速等问题。

张天任表示,技术工人方面,目前技术工人供需失衡、高技能人才流失问题仍存在。技术突破方面,在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仍需加大研发投入,构建“铅锂氢钠”全技术矩阵。在数字化方面,虽天能已建成全球最大铅蓄电池回收体系,但数字化平台整合度仍需提升。未来需深化“铅蛋”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全产业链效率。国际化布局方面,天能仍需优化海外供应链布局,加强海外研发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智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