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在“气代煤、电代煤”区域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06 08:4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冬季清洁取暖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态环境工程,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要求的生动实践。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在《关于在“气代煤、电代煤”地区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议》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采暖造成的碳排放占农村碳排放总量的45%,自2017年“气代煤、电代煤”政策推行以来,有效减少了燃煤污染,改善了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条件,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气代煤、电代煤”政策的持续推进,部分地区治标不治本问题日益凸显,“政府补不起、企业担不起、群众用不起”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冬季供暖的突出问题。

一是政策延续性受限,财政压力与能源紧张。鉴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使得“气代煤、电代煤”政策的推广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局部地区一度出现供电、供气紧张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无气可用”的局面。同时,随着政策的大力推进,财政压力问题也日益凸显。据财政部统计,2018-2024年间京津冀地区累计投入设备补贴超900亿元,运行补贴逾80亿元,财政补贴边际效益逐年递减。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财政压力。2023年北方冬天部分城市最冷达到﹣20度,由于建筑不节能,市政供暖锅炉烧爆了,温度也上不去,导致市民纷纷投诉上了热搜。

二是存在工程质量风险,投资高、隐患多。“气代煤、电代煤”工程建设投资巨大,部分燃气企业运行亏损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农村地区气代煤工程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特别是涉及地下管网和露天管道铺设,施工工艺复杂,工程施工和运维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三是取暖费用高昂,补贴难抵成本增加。“气代煤、电代煤”主要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进行试点推广,该区域农村大量采用传统燃煤燃气取暖,既难达到理想保温效果,又耗费大量能源。此外,壁挂炉等清洁取暖设备高昂的价格及后续维修成本,也让许多农村家庭望而却步,即使政府提供了相应的补贴,但取暖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且取暖效果并不理想,扣除地方运行补贴后,“气代煤、电代煤”的每户取暖费用约6000元左右,使得许多家庭难以承受,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返煤”现象。

倪海琼认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可以摒弃传统燃煤燃气等化石能耗供暖方式与空调制冷方式,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以北方农村地区为例,如果将建筑取暖面积65亿平方米农村住宅改造成超低能耗建筑,每年可减少标煤约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同时,综合考虑采暖节约成本、空调购入成本、房屋维修成本等因素,每户(按100平方米)节省空调购置费约为11000元,每年节约冬季采暖费与夏季空调费约1800元,具有极强的经济推广价值。

更重要的是,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显著降低了对大规模投资和政府补贴的依赖,尤其在偏远地区,无需建设复杂的管道等设施,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避免了安全隐患,还有效提升了百姓的居住环境,增加建筑寿命,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相关产业与技术已经成熟,并具有建设周期短、边际效益高、产业拉动强、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具备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条件,为此倪海琼建议:

一是在“气代煤、电代煤”区域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鼓励农村房屋进行局节能改造,替换“气代煤、电代煤”补贴,真正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和舒适度。通过甲指乙供的方式,选择有实力、有产业支撑、有服务保障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防止低价中标,确保工程质量。二是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统筹,制订“气代煤、电代煤”专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专项贷款支持。同时,完善土地政策,允许农民以宅基地进行超低能耗建筑改造抵押贷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作者:孟凡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