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汪 静 王棕宝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企业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大国工匠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伟大征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大国工匠、科技创新领军者等工业先锋,以创新为驱动,以匠心为根基,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中国工业的辉煌篇章。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系统谋划之年,更是中国工业经济扬帆远航、提“质”向“新”之年。同时,2025年还是中国工业报社成立45周年。为此,中国工业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45年45人:致敬工业先锋”封面人物特别报道,聚焦工业先锋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当中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创造。用笔尖刻录历史,用行动激发向上力量!
2025年年初,“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全容量并网发电一次性成功”的消息刷爆全网,这不仅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更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为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增添了生动案例。中国能建数科集团(以下简称“数科集团”)作为中国能建“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强企”的主要载体,以“研投建营数”一体化模式开展了“能储一号”的工程实践工作。
从0到1,中国压气储能技术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引领超越?要绿色更要经济,在“双碳”目标趋动下,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平衡发展?新型储能赛道百花齐放,数科集团如何搭建起“开源产业生态”,持续创造价值?近日,中国工业报对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万明忠进行独家专访。他为我们解密了这项连破三项世界纪录的储能“黑科技”的深层锻造“密码”。
(图: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 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他是大规模长时物理储能技 术新路线率先提出者,主导 形成全球领先的“中国能建 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系统解决 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已经全 容 量 并 网 发 电 的 世 界 首 台 (套) 盐穴型湖北应城、全球 单机功率最大盐穴型山东泰 安、全球首台 (套) 人工硐 室型甘肃酒泉等压气储能示 范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第 一和数十项国际首创,积累 标准、专利、首创技术共200余 项。)
破题新质生产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从0到1原始创新难度最大,过程往往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系统性思维、前瞻性预判,更要面对质疑、失败和挫折。但取得从0到1的成就并不意味着真正成功,而是要从1到0回归本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回炉淬炼”。
中国工业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能储一号”。您认为“能储一号”最具“新质生产力”代表性的技术创新突破点是什么?
万明忠:“能储一号”也叫“中国能建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2025年1月,在湖北应城全容量并网发电的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能储一号”的代表性工程。“中国能建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所指的压气储能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压缩空气、氢气、天然气、氦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总之就是把气压下去再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有三个系统,即解决储能问题的“电站本身系统”、解决新能源上网难题的“新型能源(电力)系统”和围绕新质生产力解决发展问题的“高质量发展系统”。
我认为“能储一号”最具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有四个特点。一是深:盐穴深地空间再利用技术。实践证明,“地下决定成败,地上决定好坏”,深地储气库是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能储一号”应城项目在废弃盐穴开发利用过程中,锻造了盐穴建造的三个“杀手锏”。第一,首创采用压裂连通井建设盐穴储气库。第二,首创超大口径钻完井工程及其配套注采气工具。第三,首创高位注气、低位排卤、沉渣空间扩容综合利用技术;二是大:三项世界之最。湖北应城“能储一号”项目作为世界首座全容量并网发电的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该领域创造了单机功率(300兆瓦)、储能规模(1500兆瓦时)和转换效率(约70%)“三个世界纪录”。同时实现数十项国际首次突破,核心技术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三是长:新型长时物理储能技术。以“能储一号”为代表的长时储能具有长时间、大容量、强构网等特性,对于解决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的电力电子设备“双高”问题、大规模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三性”问题和电源结构、生产消纳、网源时空、储能周期错配的“四大错配”问题至关重要,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四是绿:零碳循环利用技术。“能储一号”是以大自然中的空气为介质,机组“一呼一吸”完成储电和发电的过程,全过程无任何化石燃料参与,具有全绿色、无污染、净零排放、本质安全的特点。
中国工业报:“能储一号”实现三项世界纪录,从原始创新的层面说明数科集团在新型储能领域已闯入“无人区”。请您谈谈数科集团是如何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未来从“1到100”的产业化应用又将如何实现?
万明忠:我认为“能储一号”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在于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驱动力。作为中国能源战线的从业者,我们希望在促进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数科集团能以引领者、开创者的角色共享价值。以这样的情怀为出发点,数科集团成立之初就倡导“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首创精神,“开局即决战,起跑即冲刺”的领跑精神,“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领导带头冲锋”的前线精神,“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志出一孔、智出一孔”的“一盘棋”精神。这些我们战斗中形成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在科技创新这场马拉松的内驱动力。
数科集团立足“三大系统”在0-1起步示范阶段,面向“十四五”,聚力研发新型长时物理储能系统,以全自主科技研发开启首批CAES(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建设,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革新;到1-100推广布局阶段,面向“十五五”,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工程化解决方案,在全国推动工程布局,满足更多场景需求、适应专有场景开发。再到100-N产业发展阶段,面向2050年,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协同创新生态圈,推动全产业链融合性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发展,全力打造“新产业”。
中国工业报:一路走来,您认为,哪些抉择最考验您和整个团队?在选择技术路线与实现践行中,哪个细节令您记忆犹新?
万明忠: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百花齐放的储能技术路线中,毅然决然地锚定压缩空气储能新赛道,决定投资20亿元,将理论设想落实到具体的工程中,做这个决策是非常超前的。当时,无论是中国能建集团层面,还是数科集团层面,做出这个决定都是非常慎重且艰难的,因为单机功率300兆瓦级的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全世界没有,没有人敢做,甚至都没人想过,我们完全没有“作业可抄”。
这么大规模的单体电站系统的复杂性和工程化难度呈指数上升,当时还面临着缺政策、缺商业模式、技术上也不成熟,而面对重大决策,对企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经过调研、分析和论证,我认为,这项工作难是很难,但在技术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中国能建层面基于战略落地考量,大力支持数科集团开辟新赛道。为此,在中国能建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的战略指引下,湖北应城、山东泰安、甘肃酒泉、陕西铜川等代表性工程先后通过立项、开工建设。
践行新质生产力:“非补燃”技术下的“中国方案”
“非补燃”技术尽管初期成本较高,但全生命周期净零排放、30年超长寿命及低运维成本,使项目具备显著经济与环保效益。绿色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领跑,更在于以“短期投入”换“长期生态红利”,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能建方案”“中国方案”。
中国工业报: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您认为,数科集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万明忠: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用自身的创新实践将“论文”写进了大地深处。
在中央企业中国能建的领导下,数科集团把握“双碳”和AI发展历史机遇期,顺应能源电力化、电力新能源化大趋势,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双高”问题、大规模新能源“三性”问题和“四大错配”问题,率先开展长时物理储能科研化、工程化、产业化发展研究,自主打造形成“中国能建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引领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能建方案”。
中国工业报:在“能储一号”建设过程中,数科集团自主研发的300兆瓦级“非补燃”技术,不仅提高了系统转化效率,还将有效促进我国绿色能源转型。请结合“非补燃”等零碳循环技术,谈谈数科集团是如何在项目中练就引领全球的独门绝技?
万明忠:实现“非补燃”技术突破的命题,就是中国“双碳”目标要达成的命题之一。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已投运的盐穴型压气储能电站都需要通过烧煤或天然气来加热空气,这个过程叫作“补燃”,这不可避免会产生污染排放以及造成压缩热的损失。“非补燃”技术路线的核心难点在于大量压缩热的高效回收与循环利用,需解决高温高压工况下的系统稳定性及材料耐腐蚀性,这也是领先国际的核心技术之一。“能储一号”研制了世界首台容量最大、性能最优的非补燃式压缩空气膨胀机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将系统转化效率一举提升至70%。尽管初期成本较高,但全生命周期净零排放、30年超长寿命及低运维成本,使项目具备显著经济与环保效益。绿色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领跑,更在于以“短期投入”换“长期生态红利”,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能建方案”。
储能界的DeepSeek:数科集团的“开源生态圈”
中国能建系统内本身就具备全产业链的基础,从规划、科研、设计、施工、装备和运营都有,但我们没有“闭门造车”,还是以开放的心态,跨行业连接更多的朋友,扩大“朋友圈”来突破难题,并形成大家共同的成果。
中国工业报:围绕“能储一号”,数科集团现在的“朋友圈”有多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筑压缩空气储能生态,拓宽行业发展赛道,您觉得数科集团做对了什么?
万明忠:数科集团围绕“能储一号”携手产业链30余家头部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首台(套)关键核心装备和储气库建造关键技术,通过“央地合作”“盐电联营”“筑巢引绿”“全绿色电站”,构建绿电低碳循环经济,带动传统装备制造升级、新型材料装置突破、深地空间再利用,共同打造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新样板。
在推进“能储一号”的进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创新,特别是发力原始创新需要大家的融合,我认为,各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才能产生硬核技术。比如石油和电力,虽然都属于能源领域,但彼此技术优势和特点完全不同,所以跨技术融合、跨场景融合一定能产生硬核技术。中国能建系统内本身就具备全产业链的基础,从规划、科研、设计、施工、装备和运营都有,但我们没有“闭门造车”,还是以开放的心态,跨行业连接更多的朋友,扩大“朋友圈”来突破难题,并形成大家共同的成果。为此,数科集团致力于打造“共创、共建、共享、共融”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这种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帮助我们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筑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生态,拓宽行业发展赛道。
中国工业报:“共创、共建、共享、共融”开源产业生态,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万明忠:“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其核心在于通过开放式合作,达成多方协作、资源整合与生态协同,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加速技术向规模化应用的转化。其实我们以“链长”角色推动创新,是做到了风险多担、价值共享。这一生态体系应该具备五个显著特征。一是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打破传统行业壁垒,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用户等主体共同参与技术研发、中试和工程化验证,实现知识共享与风险共担。二是开放共享的基础设施与科创平台。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如中试基地、数智化仿真平台),共享制造设施和数据资源池,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三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耦合。以“链长”企业为核心,整合供应链、技术链与市场链资源,形成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的闭环生态。四是技术与场景的快速适配能力。通过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接口和便捷开发模式,实现系统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的快速匹配,缩短工程化周期。五是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通过股权合作、收益分成、知识产权共享、商业模式创新等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共担早期风险,最终实现共赢发展。
采访手记
勇闯新型储能“无人区”的乐观行者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可能不会做‘能储一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背后,深藏了多少艰辛与苦涩。
万明忠,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与万明忠近两个小时的对话中,中国工业报体会到了,信者笃定、乐观的态度、坚定的品质和报国情怀。
万明忠是在能源领域奋战30多年的“老兵”。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进程中,万明忠清晰意识到储能的重要性,特别是长时间物理储能已成为紧迫需求。于是,在百花齐放的储能技术路线中,他毅然决然地锚定压缩空气储能新赛道。中国能建前瞻决策,投资20亿元,将理论设想转化成工程现实,去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万明忠看来,迈出第一步比完美理论推演重要100倍,如果科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上、论文上、课题上,永远也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也终将辜负这个鼓励创新的伟大时代。中国能建率先提出并开展单机功率300兆瓦级的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实践时,全世界没有人敢做,甚至都没人想过,他们完全没有“作业可抄”。这就意味着,万明忠和数科集团要进行从0到1的原始创新,闯入新型储能领域“无人区”。
两年时间万明忠去了湖北应城项目46次,对于他来说,这就是家常便饭,但每次到现场都会有“拍板”做决策的事,这是最难的。在超大口径钻完井工程及其配套注采气的选择上,到底做不做这么难的技术突破,团队内有不同声音,外界也有各种质疑。万明忠综合评价之后坚定信念选择了“做”,如今,他和团队创造了奇迹,成了行业首创。“能储一号”项目开工14个月完成建设,这极大地缩短了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设周期,树立了行业的信心。“现在看我们做对了,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做成,但是回头想真是惊心动魄,有努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成分。”万明忠笑称,“如果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可能没有勇气选择开始。”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风险背后必然是付出与担当。“万总,对不起,我们这次又失败了。”2025年春节,万明忠接到了正在深山中进行人工硐室试验(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路径之一)的博士团队电话。他鼓励年轻的科技攻关者说,“我知道会失败,这很正常,说明我们离成功更近了。那么容易成功的事情,就轮不到我们做了,就不能叫世界性难题了。”
勇闯原始创新“无人区”的科研工作者,注定是孤独的,更是冒险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数科集团进行的人工硐室研究,就是深地空间再利用领域的又一个“无人区”,几百次的失败经验,已逼近成功。万明忠说,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一会到天上,一会到谷底”。能够承受情绪的跌宕起伏已经成为科技攻关者的必要素质。
如今,瞄准压气储能这条战略新兴赛道上的数科集团,带着“能储一号”从科技春天的播种期走来,已然进入到秋天的收获期。但是科技创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着参与者的体力、耐力以及战略定力。“行百里者半九十”万明忠认为,勇闯新型储能领域“无人区”探路原始创新,要给创新以时间,数科集团要做长期主义的准备。(汪 静 王棕宝)
先锋秘籍
■科技创新从播种的春天,已经走到收获的秋天。
■“能储一号”就是储能界的DeepSeek。我们始终秉持“全自主化、全国产化、全产业链、全开放式”合作理念,以“链长”角色,做到了风险多担,带领产业链合作伙伴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协同创新、成果共享、多方共赢。
■走起来才知道路在何方,迈出第一步比完美推演重要100倍,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论文上、课题上,永远也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也终将辜负这个创新的伟大时代。
■绿色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领跑,更在于以“短期投入”换“长期生态红利”,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