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乳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迈进。内蒙古自治区亦立足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提出“乳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两大乳企推进全球化战略,特别是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布局奶酪、乳清、乳铁蛋白等精深加工产业,扩大奶粉、酸奶、冰品市场份额,力争乳业产业链产值突破2500亿元”的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乳业龙头,蒙牛在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什么探索、成果如何,对于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有何建议?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蒙牛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加快推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升级,持续打造乳业生产力,为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在自主研发创新方面,蒙牛在牧草种植、种牛育种、益生菌研发、精准营养和特医食品等行业“卡脖子”问题上,长期坚持自主科研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史玉东介绍,近年来,蒙牛自主培育的高品质苜蓿草,已经达到国际“一级”标准,同时推动奶牛育种改良,确保核心种源自主可控;2023,蒙牛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相继通过了中美两国审批认证,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垄断,首次实现HMO这一关键原料的国产化;2024,蒙牛长期投入的国产益生菌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行业里唯一获奖企业。目前,这些研发成果已经在蒙牛的优益C、奶粉等产品中应用,获得消费者广泛好评。
在数智化转型方面,蒙牛持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尤其是,2023年在宁夏建成的全球首座全数智化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成为全球首家液态奶灯塔工厂。这座工厂,实现了“三个一百”,应用了30多项第四次工业革命解决方案,人均效能比传统工厂提高了20倍,“人效比”全球第一。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乳业‘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和产业链韧性不足’这三大顽疾,依然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史玉东强调。
史玉东进一步指出,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乳制品消费品类较单一,综合利用率低,奶业发达国家液态奶与干乳制品消费比例一般为3∶7,而我国90%以上原奶都用于液态奶生产,奶粉占比3.64%,奶酪仅占0.65%。从消费人群看,饮奶人群仅3.6亿,人均饮奶量较低,消费习惯需要进步一引导。
此外,配方乳粉关键功能基料“卡脖子”问题依然严重,乳清、乳铁蛋白、乳糖、浓缩乳清蛋白粉等基本依赖进口,事关“奶瓶子”安全;当前奶业周期困境,亟需具有耗奶量大、附加值高、销售周期长、包装运输成本低等显著优势的产品缓冲价格波动,提高奶业抗风险能力。可以说,奶酪、乳清、乳铁蛋白等精深加工产业已成为乳制品赛道的重大风口,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并从规模、数量、种类上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格局。
对此,史玉东建议,要做大做精乳制品深加工产业。乳制品深加工产业作为高耗奶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建议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通过科技赋能、转型,解决关键原料保障及安全问题,自主掌控关键心技术,实现核心原料的国产化以及产业价值增值。
要做宽乳业新赛道。聚焦精准营养,着眼运动营养、特医食品、益生菌、蛋白加工等高潜力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不断丰富乳业矩阵和价值链条。
要加速研发成果应用落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政策法规支撑、项目匹配、奖补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要通过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做强液态奶基本盘。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品质、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扩大市场规模。
此外,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行业周期影响,奶业正面临原奶产量过剩、生鲜乳价格连续下降、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史玉东介绍,作为中国乳业国家队,蒙牛一直肩负龙头和链主的责任和担当,先后实施了“136”工程、五大保障举措、价值共享等多项措施,带动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健康发展。2024年,在实施“五大纾困行动”后推出十项支持举措,全面助力牧场及农牧民解决资金压力,持续助力合作牧场稳定经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但当前,我国奶业仍处于下行周期,仅靠行业自身走出困境异常艰难,亟需相关部门提供相关保障措施。为此,史玉东希望,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助力牧场稳健发展;通过试点开展奶粉收储,有效解决周期性过剩矛盾进一步助力企业拓展更多消费市场,如通过特供渠道拓展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打通大包粉等乳制品出口渠道,全面扩大乳制品消费能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