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深入探讨了甘肃在工业提“质”、奋力向“新”征程中的具体举措、成效与未来展望。
工业提“质”增效 奋力赶超进位
“2024年,强基固本、守正创新,甘肃省不断夯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基础。”黄宝荣指出。
记者从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2024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8万亿元,增长10.1%;甘肃省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超出目标3.8个百分点,近6个月连续位居全国第2位,创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工业固投增长18.3%,居全国第5位,超出目标8.3个百分点,连续48个月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规上制造业增长1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7%,高技术产业增长4.9%。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税金分别达1.19万亿、524.9亿、647.8亿,增长5.4%、1.6%和1.9%。
政策助力千帆竞,工业提“质”万象新。黄宝荣介绍,2024年甘肃省采取多项措施助力工业发展:抓运行调度,工业经济稳中进位。制定《甘肃省工业经济稳增长40条措施》《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实施方案》,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周月调度机制。抓锻链培育,产业集群持续壮大。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争创成功,实现甘肃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抓转型升级,产业优势持续巩固。抓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围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制定《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氢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合成等未来产业,助力甘肃省工业经济升档提速。
同时,抓数实融合,数字赋能持续见效。抓专精特新,优质企业培育提速。深入落实《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新培育制造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户、累计5户;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5户。规上工业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增加值占比35.9%,贡献率达到54%。抓产业转移,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工信领域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3507.55亿元。
在黄宝荣看来,智能制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甘肃省上下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分类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基础再造、产品技术攻关、供应链管理、生产与服务模式和系统安全。
“甘肃省大模型开发和市场化不断推进。特别是首个DeepSeek大模型成功在兰州新区本地化部署,标志着甘肃在AI智能化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新能源产业亮点突出。新能源装备不仅在规模上全国领先,在新兴核能领域还做到了全球领先,为我省未来产业发展打开了巨大发展空间。”黄宝荣表示。
提高谋划能力 呼吁政策支持
据了解,甘肃省科技进步推动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全省着力推动“原材料”向“新材料”转变,着力优化产业链基础,提升产业引领力和技术创新力。甘肃2024年新材料产值达到1305亿元,同比增长27.9%。
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甘肃省已形成石油化工装备、电工电气装备、新能源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现代农机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七大特色产业格局,并在兰州、天水、酒泉等地形成了多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虽然,甘肃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东部发达地区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地区还有明显差距。”黄宝荣认为。
“2024年甘肃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2位,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只有7.0%,高技术产业增幅只有7.7%。低于工业平均增速。重要科技指标中,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占比、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只有全国平均水平一半,万人拥有专利是全国的六分之一。”黄宝荣指出。
创新供给侧和需求侧错位严重。创新成果面临供给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双重难题”。黄宝荣表示,甘肃省高水平创新活动侧重前沿基础,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效不高,创新主体面临总量偏少与创新能力偏弱的“双重制约”。
“骨干企业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较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的比例只有7.3%。”黄宝荣介绍。
对此,黄宝荣希望,一是企业要提高战略定力和谋划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制订企业目标。既要有埋头做市场的毅力,也要有抬头抓战机的实力。
二是企业和科研院所紧盯国家各部委的未来产业规划、重大产业机遇,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尽快更换赛道。
三是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多用系统思维凝练问题,少用孤立主义设置课题。双向奔赴,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
“希望国家发改和工业主管部门,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重大研发项目。为地方企业参与国家项目的揭榜挂帅提供更多机会。希望国家在制订年度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指南时,能够给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多参与的机会,在立项环节增加和地方低互动,让地方和民营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持续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黄宝荣呼吁。
迈向更高水平 注入更强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为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迈向更高水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关键任务,致力于在技术创新、产业引领、产业链韧性以及全链赋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黄宝荣认为,要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吸纳聚集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灵活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提高产业技术引领能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聚焦产业创新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自主可控。围绕工业母机、集成电路、东数西算、新材料、新型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疫苗等优势领域,争取在国际、国内领先的产业领域有所突破,重点突破能够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的新材料、新装备等。加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载人航天、医用同位素、半导体、氢储能等领域关键系统及设备研发,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零部件、关键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全链赋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坚图谱,将创新资源更多配置在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支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全方位孵化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形成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展望未来,甘肃省将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全面塑造工业经济新优势,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迈向新型工业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