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钢一号高炉钢铁:报国使命不辍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3-02 20:5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厂区里,一栋铁红色建筑巍峨耸立,格外显眼,它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见证了钢铁长子初心报国的历史,它是武钢人心中的骄傲,亦是中国钢铁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它就是武钢一号高炉。

近日,记者走进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独家采访了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文化室主任余明程,听他讲述了武钢一号高炉艰苦奋斗的往昔、破茧蝶变的现在以及钢铁报国、为党奉献的一生一世。

工业钢铁长子使命在肩

印象中的冰冷钢铁厂区,摇身一变成为绿树环绕、红花簇拥的工业遗址公园。置身一号高炉工业园区,记者仿佛感受到了当年那群钢铁人激情燃烧的青春。跟着余明程的脚步,记者走进老厂房一楼的史料陈列展览馆,听他述说起其当年那段铿锵奋进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年产钢量仅15.8万吨,远不能满足国家需求。为此,国家从“一五”计划起大力发展钢铁工业,钢铁人积极响应,投身于火红年代的建设中。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动工兴建,得到十八省市二百多个工厂的全力支持。武钢建设者们历经十四个月零十二天的日夜奋战,提前十八天完成建设并投产。这座容积1386m³、全自动化、现代化的大高炉,年产75万吨,日产量超过两千吨生铁,当时规模和技术均居世界一流,被英国冶金杂志誉为“西欧最大高炉”。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毛主席亲临视察并观看了高炉出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武钢的诞生。次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

一号高炉不仅是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创业的见证,也是新时代武钢人拼搏奋进的象征。它已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地标性建筑。自1972年起,武钢依托一号高炉不断创新技术,如采用高镁渣冶炼技术、铜冷却壁薄炉衬技术等,使其在全国同行业中脱颖而出。2014年,一号高炉在特护期仍实现全年产铁166.7687万吨,单位容积产铁量突破一万吨,成为全国长寿高炉的典范。

据统计,自1958年投产以来,一号高炉已累计生产生铁5426万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功勋高炉”和“武钢之根”。

华丽转身启新篇

“艰苦奋斗”赋予了一号高炉历久弥新、屡创奇迹的基因。2019年10月14日,伴随着最后一炉铁水成功出炉,服役长达61年的武钢一号高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永久退出生产。作为工业遗产和武钢精神的象征,武钢一号高炉,奋斗的脚步并未停歇,继续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并完成了一次崭新的蜕变。经过改造后的一号高炉,华丽转身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本体和周边区域变成了核心旅游景点。

记者一边听这位在武钢工作了19年的老党员讲解,一边走上台阶,来到了二楼,再次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一座高60米,容积1386立方米的高炉近在咫尺,一面鲜红的巨幅党旗挂在炉体上面,下面写着“钢铁报国开放融合严格苛求铸就强大”16个字,这也是中国宝武的企业精神表述语,此刻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接下来体验会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武钢有限用声光影像技术再现毛泽东主席亲临一号高炉观看出铁的场景。当记者站在毛主席当年站立的眺台下方,将手放在身前的触摸屏上时,火红的铁流即刻从高炉出铁口奔涌而出。此时,身后传来了阵阵掌声,大屏幕上是当时毛主席欣喜地看着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流出的画面。就在那一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瞬间涌上心头,记者眼眶里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而出。

这一幕也让余明程陷入回忆。他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位的参观游客叫吴润梅,她是“新中国第一位高炉女焊工”,一号高炉投产当天她就在现场,还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2022年8月,她跟随中国一冶参观团来到了武钢一号高炉。在一楼展厅,她抚摸着毛主席观看出铁的照片,动情地告诉大家,照片里这个扎着羊角辫、笑得合不拢嘴的小丫头就是60多年前的自己。随后她还给在场的青年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像她这样在武钢一号高炉展馆里寻找记忆、感受当年荣耀的老人家还有很多。每当看到他们的笑容,得到他们的肯定,我们就觉得为这座展馆付出的所有汗水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余明程动情地说道。

据介绍,从2017年起,武钢有限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超过150亿元,整个厂区的环保设施进行了整体升级。可以说,2019年起,“绿色智慧新武钢”就已迈入“城市钢厂”之列,具备了“开门迎客”的条件。2021年,武钢将一号高炉工业遗址作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原则,对一号高炉周边区域和高炉本体进行改造,内外部形态得到最大限度保留。2021年底,武钢一号高炉获评“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2022年年初,武钢有限进一步启动展馆建设。2022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落成揭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月联系参观的社会各界团队超过8000人次。

中央企业工业遗产、国家工业遗产、国家首批“大思政课”工业专题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华丽转身后的武钢一号高炉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荣誉,一枚枚耀眼的新徽章接续挂在它的身上。

与时俱进光辉再现

历经一年多的匠心与雕琢,这项规模宏大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程圆满竣工。如今,它不仅为观众呈献了前所未有的精彩游园体验,更一跃成为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之作。不禁令人好奇,武钢人究竟凭借怎样的智慧与努力做到这一切的?

武钢一号高炉具有厚重的历史,又是毛主席唯一登上过炉台观看出铁的高炉,要结合高炉本体设计好、展示好历史和文化,非常不容易。“当时我们党群工作部和炼铁厂参与的人员讨论多次,成型的设计方案都出了好几稿。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大家不断精益求精,生怕不能充分展现领袖关怀、武钢文化、高炉精神。历经长达三个月的斟酌与修改,最终才形成大家现在看到的展馆方案。”谈起改造初期的那段经历,余明程感到艰难而又光荣。

场馆实际改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改造不少,比如立体化施工的管控、图文资料的考证、现场施工的微调等等。但武钢人相信,世上无难事,办法总比困难多。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对每个细节认真对待,最终呈现给外界一个厚重而壮观的展馆。

整体设计建成后,仍需要不断地调整与打磨。余明程举例说,二楼高炉本体上巨幅的党旗,就是后来根据场馆效果定制并悬挂的。还有高炉栏杆上企业精神表述语,也是后来制作安装的,与高炉本体、巨幅党旗形成了有机整体。二楼展厅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是宝武司歌《我战斗在金色的炉台上》的小提琴改编版,曲调前段悠扬、后段激越,非常契合参观现场的氛围。

“可以说,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武钢的热爱,让我们不断集思广益、精益求精,把武钢一号高炉打造成了工业遗产公园的精品。”余明程是这样总结的。

余明程透露,近期,武钢将对展馆进行升级改造,让它以更美的姿态、更好的服务展现给社会各界。2024年,一米七轧机工程入选了“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武钢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双国家工业遗产”单位。未来武钢也将对“一米七”进行策划和开发利用,把“一米七”也打造成“一号高炉”这样的文化地标。

谈到对未来的期许,余明程表示,未来的武钢一号高炉将不断与时俱进,用数智化新技术去承载和展示光辉历史、厚重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史、中国钢铁发展史,让更多人走进武钢、了解武钢,进而了解我们国家的钢铁企业,认同所有钢铁人“钢铁报国、钢铁强国”的初心使命。

编辑:张楠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