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钢结构建筑突破了房地产、桥梁等公共建筑和钢铁的行业边界,融合发展为新的产业,具有高强抗震、施工快捷、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2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京召开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工作座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认为,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一是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的基础和条件更加牢固,主要体现在国家有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着力完善全产业链;钢结构建筑优秀案例不断涌现;各有关方面对钢结构建筑的认识不断提升等。二是莱钢建设钢结构产业园区、宝钢建科钢结构建筑优秀实践等经验做法是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实践,钢结构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借鉴。三是改革创新是推动钢结构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要针对钢结构住宅产业成本较高、经济性不足等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创新,不断提升钢结构住宅在安全性、舒适性、绿色化、智慧化等方面的性能和效能,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院“十五五”工作专班分析,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建筑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在公共建筑、大跨度空间领域发展较快,但总体占比仍较低,仅占建筑行业的5%~7%,与发达国家的30%~40%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双碳”背景下,加快推进钢结构建筑应用与发展恰逢其时,对促进产业变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拓展用钢增量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应用现状:产量大幅增长、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相对分散、影响力不断增强、智能化快速发展、高效能钢占比偏低。
同时,我国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情况:钢结构公共建筑面积持续增长、工业建筑保持平稳、钢结构住宅渗透率较低、钢结构桥梁比例与国外差距较大。
2000年以来,在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规模仍需扩大、产业链有待健全,发展“瓶颈”尚需破除。一是成本高,推广阻力较大。我国钢结构建筑造价比预制混凝土结构高出100-400元/平方米,比钢混结构高出400-800元/平方米。即使考虑到钢结构施工效率提高、人工费用降低等自身优势后,其综合成本目前仍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筑投资和设计方对采用和推广钢结构方案缺乏积极性,形成因成本高而难以扩大体量、因体量小而难以分摊降低成本的负循环。
二是链条长,协同发展不畅。钢结构建筑涉及结构设计、钢材供应、钢结构加工、建筑施工以及维护保养等众多参与主体。当前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不足和协同作业程度低等问题,比如建筑结构体系复杂多样、互不兼容,导致通用钢结构部品部件规模难以扩大;钢结构部品部件制造与设计、施工不协调,导致接口不统一等体系脱节现象。
三是衔接难,体系各自为战。首先,钢铁材料标准与住宅设计规范衔接不紧密,一方面导致部分钢铁材料在住宅领域有需求,但由于品种多、规格多、批量小,钢铁企业不愿意组织工业化生产;另一方面,部分先进高效能钢材在住建领域未能及时有效应用,推广阻力大。其次,钢结构住宅结构技术体系和通用构件标准化体系繁多,大型钢结构企业基本上都自成体系,难以实现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导致通用化程度不高,规模化发展不够。
四是基础薄,发展壮大受限。我国钢结构企业数量多,但大部分生产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低端产能过多,未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熟悉钢结构设计建造一体化的人才力量薄弱,缺乏与钢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产业技术工人;对钢结构耐火性能、防腐性能存在直观上的误解或偏见,社会认可接受度较低。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院“十五五”工作专班认为,钢结构建筑领域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起步发展阶段政策依赖性强。因此,发展钢结构建筑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行业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促进钢结构建筑市场走向成熟。一是政策引导,培育钢结构建筑发展市场。二是标准引领,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协同。三是平台支撑,打造钢结构建筑发展生态。四是多措并举,夯实钢结构建筑发展基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