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次纳入“揭榜挂帅”榜单 氢能应用开启超级市场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2-17 16:4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清洁氢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能源安全和自主创新能力,还将增强我国引领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能力。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提出面向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清洁氢的3个未来产业,布局一批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创新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华南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蔡德权表示,工信部首次将清洁氢产业纳入榜单,进一步增强氢能企业和各界发展氢能的信心和动力。

此前,为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了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了一批氢能交通、发电、储能商业化应用模式。培育出了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构建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聚焦工业领域

氢能发展步入全新阶段

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我国氢能产业步入全面发展新阶段。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正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体系,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各地积极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并出台制氢加氢一体站不再限制于化工园区、对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给予优惠等支持政策,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方案》聚焦清洁低碳氢替代,氢冶金,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氢氮耦合制绿色合成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船舶、航空、轨道交通装备,氢电融合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应用场景,系统提出了30项具体工作任务。同时,《方案》从优化行业管理、加快技术攻关、培育重点企业、完善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保障举措。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表示,工业是氢能应用的重点领域,是促进节能降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方案》既立足实际又面向未来,聚焦冶金、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提出清洁低碳氢七大应用场景,并从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模式探索、清洁低碳氢源、其他关键原料来源等方向明确30项具体任务。在《方案》有序引导下,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场景建设和市场培育将加快进行,成为氢能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力拓展氢能产业发展空间,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表示。

“氢气生产平稳增长,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大。”上述工信部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约2.3%,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巨大。据有关单位测算,截至2024年6月,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突破10万吨/年,规划及在建产能约800万吨/年。

同时,氢能示范稳步推进,清洁低碳氢应用更加多元。上述工信部负责人表示,我国氢能应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先导,逐步向冶金、化工、船舶等行业领域拓展。河北张家口、广东湛江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冶金、新疆库车万吨级绿氢耦合炼化等项目陆续运行,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绿色合成氨、合成甲醇、航空煤油等技术快速发展。

升级装备

巩固氢能产业发展基础

1月6日,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500标方/小时质子交换膜电解槽、3300标方/小时碱性电解槽产品正式下线,2.5兆瓦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实证平台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在活动中表示,本次下线的电解槽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树立了行业标杆。“2.5兆瓦PEM电解槽实证平台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在大功率PEM电解水制氢设备测试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后续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此外,作为目前行业功率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测试平台,2.5兆瓦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实证平台对氢能行业兆瓦级电解槽测试和验证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我国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提供坚实基础。

《方案》提出以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为着力点,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点。

秦海林介绍,目前我国在突破氢能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积极进展,已具备制氢电解槽、氢燃料电池等氢能装备的研发制造、工艺集成能力,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绿色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相关技术快速发展。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清洁低碳氢将成为钢铁、化工等行业重要零碳原料,年消费量分别达到174万吨、376万吨。

“加强技术装备攻关,持续升级氢能装备,进一步巩固产业发展基础。”上述工信部负责人表示,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催化剂、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实现量产,碱性电解槽大型化、高效化发展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水电解槽相关企业超300家、产能达到38吉瓦,大功率长寿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上述工信部负责人表示,着力提升高效制氢电解槽、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高压氢气储氢容器等重点产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加快突破纯氢冶金、合成氨宽负荷柔性生产工艺、氢电耦合全流程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工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绿色制造研究室副主任李欢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23年以来,我国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冶金、万吨级绿氢耦合炼化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意义的项目投产运行,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绿色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工业领域规模化应用清洁低碳氢可行性得到验证。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