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着我们的生活,苏州市逐浪而行,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最近,从《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了解到苏州市排名全国第五,跻身全国第一梯队。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
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量身定制扶持政策
2月10日,苏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
《措施》围绕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强化要素供给、完善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14项具体措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同时,出台了《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加大高端人才支持力度、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力度、加大引才模式创新力度、加大人才支持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9项针对性政策举措,大力吸引集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人工智能不是颠覆者而是赋能者,苏州将以先行者的姿态探索AI与城市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2月14日,“共启AI+新质赋未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将举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苏州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共同探讨苏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趋势。
中新合作为AI注入新活力
近期,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好消息频传,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具身智能中新合作为AI注入新活力。
2021年,苏州获批建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核心先导区。当前,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
2月8日,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作为连接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桥梁,“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项目由中新集团开发建设,将通过“平台+引育”模式,围绕具身智能行业难点痛点、基础和共性技术问题,高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和数据采集训练场、检验检测基地、展示体验中心及产才融合交流中心等公共平台;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集研发、制造、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端化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
根据近期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要初步打造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集聚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场景示范区,招引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产品,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可以上班,可以当导游”人形机器人苏州造
在苏州,与具身智能发展同样火热的还有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集各类核心尖端技术于一体的载体,是具身智能的物理形态之一,也是具身智能的代表产品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在苏州工厂“上班”、在展示馆担任“导览员”,已经成为现实。
位于吴江区的企业——乐聚机器人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2024年底,乐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线在东太湖畔正式启动,这是江苏省首条人形机器人产线。
今年1月17日,乐聚机器人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标志着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自2023年11月“发布即量产”以来,已迈入批量交付的新阶段。
目前,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入职”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展示馆,化身为智能讲解员。
春节前,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MagicBot
已在吴中区内一家工厂“上岗”。5台人形机器人排队依次走向工位,稳定有序地做着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工作。
太仓高新区企业——江苏云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5款人形机器人,包括应用于未来工厂的重型、中型、轻型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型谱序列。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苏州AI未来可期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加大“政产学研用”融合力度,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将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产品牵引、服务牵引、贡献牵引”为原则,以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新兴学科、智慧治理交叉学科,努力构建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和应用一体化的平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钱莉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