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作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EM.US)近日宣布接受信宸资本等1.25美元/股的私有化收购报价。较上市发行价8.5美元/股,1.25美元/股的报价仅相当于前者的14.7%,这意味着每股价值较发行价下调了85.3%。如以上市首日10美元的开盘价计,怪兽充电市值蒸发22.75亿美元,相当于166.76亿元人民币。
从2021年4月上市,到2025年1月初接受私有化要约,怪兽充电走完了自己的第一段上市路。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其经历了盈利能力、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用户体验等挑战,当下举措想必也是必然之举。
成为“龙头”
怪兽充电在短短几年内一度占据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超过40%的份额,2021年,共享风口降温,怪兽充电依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被称为“奇迹”。
怪兽充电成立于2017年,拥有明星创始团队,创始人蔡光渊曾任职于联合利华,担任全球品牌发展经理,后又担任Uber上海总经理兼全国市场总监。CMO张耀榆来自Uber,CTO李晓炜、CFO辛怡分别曾在途牛(TOUR.US)、阿里巴巴(09988.HK)任职,COO徐培峰则是美团(03690.HK)创始团队成员之一。
虽然比部分同行起步稍晚,但怪兽充电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运营策略,迅速成为共享充电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大规模铺设充电宝租赁设备,以及与商场、餐饮和娱乐场所的深度合作,这种后发先至的策略,让怪兽充电在短短几年内一度占据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超过40%的份额,2021年,共享风口降温,怪兽充电依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被称为“奇迹”。
明星团队+潜力赛道,作为共享风口时代的巨星,怪兽充电备受一级市场、资本欢迎。5年时间斩获6轮融资,累计超过20亿元融资,吸引阿里巴巴、高瓴、小米、顺为资本、软银、高盛、凯雷等一众“顶流”VC/PE、产业资本等。
怪兽充电作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2021年4月1日上市即巅峰,首日10美元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17.6%,最终收于8.54美元,总市值一度达到约23亿美元。此后股价一路下滑,2023年5月以来多次触发纳斯达克面值退市警告;2024年8月,由于股价连续34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怪兽充电又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财报显示,怪兽充电的营收在2019年到2021年间增长至35.85亿元,但随后在2022年下滑至28.38亿元。2023年,怪兽充电营收略有回升至29.59亿元;但2024年,怪兽充电业绩再次大跌,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1.7%;二季度营收再降55.3%至4.63亿元,当季净利润917.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同比下降62%。怪兽充电称,这主要是由于对移动设备充电收入进行了一次性调整,导致直营模式和网络合作伙伴模式产生的收入均大幅下降。
对此,葛林波认为,共享充电宝并非绝对必需品,与线下消费场景强关联,受经济形势、消费习惯改变等影响较大。在市场环境不稳定或消费者外出减少时,需求会明显下降。
模式挑战
收入和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与技术创新不足、竞争门槛不高,提高收入主要靠租赁涨价和扩大点位,是怪兽充电诞生之初即有的问题。
财报显示,2021年,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占营收比达83.3%。2022年有所下降,减少8.09%至27.12亿元,但因总营收下滑,营销费用占比反而进一步提升至95.6%。显然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努力控制营销费用占比的2023年和2024年中报,怪兽充电营销费用营收占比分别为50.88%和44.77%,两期财报显示,公司扭亏为盈。
但本质上,收入和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与技术创新不足、竞争门槛不高,提高收入主要靠租赁涨价和扩大点位,是怪兽充电诞生之初即有的问题。
“共享充电宝行业壁垒低,众多参与者进入,竞争激烈。怪兽充电为抢占市场,在销售与营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支付代理商分成及商家佣金,增加了运营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使公司遭遇挑战。”葛林波表示。
具体到现金流上,2022年与20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08亿元和4.16亿元,但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0.24亿元和5.99亿元。
成本高的另一原因是,怪兽充电在前期主要采取的是直营模式,这意味着公司需要负责从设备生产、点位铺设到运营维护的一条龙服务。
2023年,怪兽充电推进直营模式和代理模式融合,“直代共营”模式让公司逐渐改重资产为轻资产,降低了经营成本。据报道,怪兽充电大面积出售城市直营业务,全面转向代理模式。而财报数据显示,截至更早前的2024年上半年,怪兽充电已有89.2%的点位通过代理运营。2023年全年,公司营收为29.59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1.08亿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
但在转为代理模式后,公司的毛利率反而走低,2023年毛利率为56.45%,而前两年这一数据分别为82.13%和76.76%,因其他竞争对手也在近年间纷纷转向代理模式,行业越来越卷,赚不到钱了。这波业绩回暖也很快降温。
2024年上半年,公司当期实现营收8.6亿元,还不足2023年营收的三分之一,净利润为882.9万元,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53.72%和75.01%。
财经作家姜蓉表示,在垂直赛道,用户新增和持续复购是关键。怪兽充电这种细分赛道,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大平台整合。像摩拜被美团整合,并入到美团的业务体系当中,既能服务好用户,也跟他的用户习惯和趋势更吻合,且平台的流量成本又低。其实共享模式的本质还是O2O模式,就是所谓的onlinetooffline。
模式之困,随之带来服务挑战。黑猫投诉上大量关于“归还后仍计费”“强制扣款”“充不进去电”等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怪兽充电在设备维护、收费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影响用户使用意愿和口碑,进而影响业务拓展和盈利。”葛林波表示。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2024年6月,广东省消委会发布11个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消费体察报告。报告指出共享充电宝存在“好借难还”、价格不合理、快充效果不佳等问题;
2024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2024年第2批,总第37批)》显示,怪兽充电存在欺骗误导强迫用户的违规行为。
核心价值
很可能私有化之后,资本会选择把它和其他的项目或者投资的类似公司进行合并,或者重新整合寻找新发展方向,增强盈利能力。这次私有化的动作,可以把它看作是先将怪兽充电蛰伏一段时间。
据2021年沙利文报告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到2020年,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的租赁价格从0.5元上涨到了4元。1元1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已成历史,3~4元/小时是常态,消费者甚至可能在热门商圈遇到8~10元/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刺客”。
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共享充电宝价格因而小幅下降,各品牌平均价格为2.2~3.3元/小时。
然而,这没有阻挡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脚步。2022年10月底,“共享充电宝1小时扣费99元”的热搜再次让共享充电宝涨价成为关注焦点。
其实,共享充电宝本身产品价值含量并不高,商家很容易就触到了提高收费的天花板——每天封顶价格接近一个低端充电宝的销售价格,对于价格敏感型占多数的用户来说,已经没有消费的动力。
天猫前运营人员李杰表示,共享充电宝有它的实际价值和应用范围,随着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它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好的,而且私有化本身,也证明它仍存在价值。之前的估值过高,现在的估值过低,就把它买回来,等到时机更成熟再启动。它的用户数据、用户量,以及所匹配的各种手机的机型,这些应该未来都是会有它的价值。
共享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对于低附加值领域,这一模式面临着运营成本高、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竞争激烈、盈利难、用户价格敏感性高和体验差等种种挑战。葛林波对此表示,虽然共享风口在2021年有所回落,但不能说共享经济已成为历史。一方面,一些共享经济仍发展的不错,如网约车、在线外卖等在市场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并持续稳定运营,不断优化服务和提升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新的共享模式还会不断涌现,如共享办公设备、共享技能服务等,只要能精准满足市场需求、解决现存问题,共享经济仍有发展潜力。当然,未来共享经济的发展会更注重可持续性、合规性和创新驱动,盲目跟风和简单复制的共享模式难以成功。
“资本决定将怪兽充电私有化,并以一个相对低的价格收回来,首先是承认它有价值;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资本对现有的团队并不特别满意。因为现有团队如果能够在掌握用户数据的情况下,开发新产品,并且进一步扩大盈利,可能退市就不会发生。我猜想,很可能私有化之后,资本会选择把它和其他的项目或者投资的类似公司进行合并,或者重新整合找新发展方向,增强盈利能力。这次私有化的动作,可以把它看作是先将怪兽充电蛰伏一段时间。另外,怪兽充电目前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团充电,美团有个很大优势,就是它的所有生态中的餐饮企业,包括骑手,都是其潜在的推广用户人群。”李杰分析。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充电宝服务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预期将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快6.3%。此外,预期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渗透率将按比一线及二线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并预期于2025年将达到约40%。整体来看,与已注册的工商个体户数量相比,共享充电宝可渗透场景数量和类型还有不小的空间。下沉市场消费潜力迸发,是值得关注的增量市场。
此次发起私有化要约收购的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及公司管理层能否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重新定位怪兽充电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向,才是激发怪兽充电产生新的增长活力的关键。
截至记者发稿日,怪兽充电对于采访未回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