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棕宝
日前,中国船舶(600150.SH)、中国重工(601989.SH)双双公告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的总体方案。这标志着“两船”合并取得新进展。专家认为,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合并,意味着船舶制造领域的“巨无霸”正驶入A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正在启航,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有了全新载体。未来,我国船舶工业将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刚出港口的货轮。来源:摄图网
官宣!千亿央企资产重组获批
中国船舶1月8日公告称,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拟向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以下简称“本次交易”),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中国重工同日也发布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作为被吸收合并方,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作为存续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未发生变更。
中国工业报梳理《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预案(摘要)》(以下简称《交易预案》)获悉,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为37.84元/股,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5.05元/股,并由此确定换股比例。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换股比例为1:0.1335,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本次交易中,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为1151.50亿元。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中国工业报说,本次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但是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两大千亿级旗舰上市公司合二为一的消息一直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回顾上述交易的筹划历程,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王竞萱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从发布公告到国务院国资委意见批复,历时4个月左右,效率很高。“因为涉及到国有资产的重组合并,流程上除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所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大重组程序一般更复杂。”王竞萱说,在办理期限上,由于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国船舶集团唯一出资人和实际控制人,其审批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审批。在这种情况下高效率的进行意见批复,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国资央企的重组步伐加快也体现出国家对于推动船舶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视。
期待!“南北船”能否再现“南北车”辉煌?
“本次‘两船’在资本市场上的重大资产重组可以视作5年前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重组的下半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其先对中国工业报说,201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国资委同意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2021年10月,中船工业集团100%股权、中船重工集团100%股权划转至中国船舶集团的工商变更登记办理完毕,至此“两船”重组上半场完成。2024年在资本市场上对原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的所属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这是“两船”合并工作的下半场,也是其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刘其先看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整合历程堪称一部浓缩的国企改革史。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以下简称“中船总公司”)。1999年,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中船总公司被一分为二,变更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家中央企业。从产能布局来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重点在南方,主要包括沪东中华造船、广船国际、江南造船等,被称为“南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点在北方,主要包括大连造船、中国动力青岛北海造船、武昌船舶等,被称为“北船”。在当时两家独立企业的成立打破“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并进行“南北竞争”,有效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胡迟对中国工业报说,2024年在资本市场上对中国船舶、中国重工进行合并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改变的必然选择。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本次“南北船”合并与2014年开始的“南北车”重组存在较高的相似性。第一,“南北车”和“南北船”都属于长周期行业,合并时行业景气度较高。第二、“南北车”和“南北船”都是行业龙头,全球竞争力强。第三、“南北车”和“南北船”都在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下合并,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合并后竞争力更强。第四、“南北车”和“南北船”合并启动时估值低,后续估值扩张潜力较大。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魏争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尽管“南北船”重组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完全复制“南北车”的成功还需克服诸多挑战。第一,相较“南北车”合并,“南北船”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南北车”合并时,中国高铁正处于全球快速扩张阶段,国际市场需求旺盛。而造船行业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波动、航运需求疲软和环保压力的影响,重组后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第二、与“南北车”相比,“南北船”的业务范围也更广,涵盖多种用途船舶、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整合难度更高。第三、造船行业在高端船舶(如大型邮轮、LNG运输船)方面仍与日韩企业存在技术差距,中国船舶工业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尚需时间积累。
“南北船”能否复制“南北车”辉煌有待市场的检验,但是本次在资本市场上实现“南北船”的合并,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船舶制造企业正驶入A股,这对于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升级!助力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是助力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重要条件。《交易预案》指出,本次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中国船舶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截至12月底,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1-12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74.1%和63.1%,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50.3%、68.2%和55.4%,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船舶工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全国工商联军民融合专家委员会委员、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谭云刚对中国工业报说。他还强调,中国船舶工业连续15年稳居三个世界第一,造船能力是全球第二至第十名国家之和,这些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发展规模。谭云刚指出,如今随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动力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技术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硬件软件化、软件智能化等能力有待提升。
胡迟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型中,中国船舶、中国重工重组完美契合了当前国务院国资委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推动央企重组的战略目标。在胡迟看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是推动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重要抓手。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合并,意味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正在启航,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有了全新载体。胡迟表示,中国船舶、中国重工都是国内领先的造船企业,合并后有望实现优势互补并减少“内卷式”竞争,同时还能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行业龙头地位和盈利能力,为参与更广泛和深度的国际竞争准备条件。
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在高端市场方面还有成长空间。据浙商证券研报分析,2023年,全球大型LNG新船订单成交量总计为554万CGT,其中韩国承接了441万CGT,市场占有率接近80%,中国船企市占率20%。有分析表示,由于高技术壁垒的保障,造船厂在高附加值船舶的议价能力更强,相较于传统标准船型利润更高。韩国考虑到产能的因素,采取了优先承接高附加值船舶和环保船舶的接单策略,专注于LNG和超大型液氨运输船等特殊船型。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LNG订单量增长迅速,从2008年交付首艘LNG到2022年十五年内,中国在LNG运输船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已从0%增长至35%。面对中国的强势追赶,韩国在加紧维持自己在尖端领域的优势。“通过高附加值船舶订单的市场份额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与日韩之间将会面临一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刘其先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面对国际竞争,聚焦主责主业搏击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是摆在中国船舶工业面前的必答题,也是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
谭云刚对中国工业报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合并重组,既是提升我国船舶工业核心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由大转强的正确选择。谭云刚表示,通过对两大公司人才、技术、资本、设备、数据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使我国船舶工业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助力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