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智赋能成效显著 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1-21 21:4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表示,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间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创造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数字经济,形成了兼容并包、极富活力的网民群体。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

以数字基石筑牢实数融合发展根基

“截至2024年12月,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网络基础能力持续优化。”刘郁林介绍,域名总数为3302万个,“.CN”国家顶级域名数量达2082万个,IPv6的地址资源总量达69148块/32;截至2024年11月,累计建成5G基站419.1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到了2.09亿户,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

刘郁林表示,2024年,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和数字资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更坚实动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刘郁林介绍,2024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已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5万个,反映出制造业领域实数融合正加速向纵深化推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刘郁林表示,互联网行业发展紧跟数字时代发展浪潮,以“数”赋能、以“智”提质,通过“二三四”逐层赋能,即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两个融合”;加快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三个产业”数字化升级;拓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数字化场景,不断向“深”扎根、向“实”掘进、向“远”而行,谱写实数融合新篇章。

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提速

互联网的算力、数据、算法等积累,为人工智能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走向智能化阶段,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报告显示,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新应用持续涌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指出,近两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显著进展,技术路径基本探明,应用路径逐渐明确,产业化应用落地广泛。在网络视频等文化娱乐产业,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到内容策划、制作、宣发、个性化推荐和线上营销等各业务场景中,提升内容创作质量及商业变现效率。如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目前已有超过600万用户,累计生成超6500万个视频和超1.75亿张图片。

“在用户端,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以‘AI助手’‘智能助手’为主要产品形态,并与即时通信、办公软件等传统互联网产品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交流、办公、创作体验。”张晓介绍,截至2024年12月,我国有3.31亿人表示自己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23.5%;有2.49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7.7%。20~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1.5%;其次为30~39岁网民,比例为23.9%;19岁及以下网民也达到21.1%。

刘郁林介绍,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占比达77.6%;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作为办公助手的用户占比达45.5%。同时,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等场景加速落地,首批9个联合体获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刘郁林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百花齐放,其中文艺创作、网络营销、软件工程等领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日常工作主要工具之一;法律咨询、智慧诊疗、线上客服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助手已经十分常见;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

人工智能助力产业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张晓介绍,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人,10年间增长近19倍。在服务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客服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供实时响应服务,还能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成驱动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张晓表示,底层技术不断夯实。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加快,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数字基础设施领先优势不断巩固。算力结构不断优化,智能算力比例逐步提升,算网融合持续深化,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稳步构建,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智能物联终端和工业云部署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装备等典型产品加速迭代,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