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永杰
我国当前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能源发展势头迅速,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电动汽车、锂电池等行业不断壮大,发展新能源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非常关键,但也要防范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职业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
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李莉(新乡日报记者 赵云 摄)
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李莉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锂电池的组成复杂,涉及的化学物较多,在锂电池产业的原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以及废旧电池拆解过程中存在众多职业性有害因素,工人除了暴露于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还有可能接触许多新型化学物。
电池生产中用到的原材料包括正负极材料、分散剂、黏结剂、电解液等,种类可达到60余种,其中还涉及多种纳米材料。然而目前我国有关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究还仅限于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于新型化学物的研究数据十分缺乏,职业浓度和环境浓度剂量下相关物质的暴露和慢性效应均缺乏深入研究,但已有相关研究显示不同浓度的电池原料物质(例如锂、镍、钴、锰、N-甲基吡咯烷酮等),过量暴露可引起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自2008年我国第一批新能源车规模亮相至今,首批车主已面临电池衰退更换或报废的问题,预计2026年我国将迎来第一波锂电池报废高峰。与生产过程类似,职业人员对各类锂电池的拆解也可能存在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暴露,同时回收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同样会对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新能源电池行业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但目前相关职业健康及生态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规范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河南省作为新能源电池生产和消费大省,应积极防范新能源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和职业健康问题。
李莉建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新能源电池行业对职业健康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危害的风险进行防范。
一是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建议以河南省卫健委、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工信厅为主体,以各地市技术支撑部门为抓手,对全省新能源电池行业进行全面调研,重点是收集和分析全省各区域的新能源电池相关生产企业的相关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工艺分析、职业人员暴露情况等。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全省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健康风险地理分布图,识别出重点区域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岗位。这些基础数据将为后续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职业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制定防控策略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新能源电池生产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机制和后果。建议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及其附属基地加大对此方面的立项研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尤其对国内外文献中发现并确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尽快提出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及环境排放限值,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三是建立废旧锂电池回收体系。建议持续完善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强化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高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率,培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环节龙头企业,打通锂离子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循环产业链,完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强化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管理,监督相关企业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联合工信部门对电池回收处理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促进锂离子电子全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以新能源电池行业开展全面的专项调研为基础,有计划地尽早开展基础研究,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能够有力地防控新能源电池行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请输入验证码